癌症(惡性腫瘤)在過去20年一直是香港的頭號殺手,佔總死亡數目的三分之一;同時,香港的醫療通脹率已連續3年上升,預計今年將進一步增至 8.36%。若不幸確診癌症,患者除了需面對高死亡率和昂貴治療費用壓力外,癌症複雜的治療過程亦令患者和其家人身心俱疲。因此,為應對未來的「意料之外」,根據個人負擔能力提前規劃危疾保障,在關鍵時刻獲得所需的治療至關重要。
癌症治療與康復過程相當繁複,由診斷、手術、化療到術後康復,每一階段都涉及高昂費用,沒有充裕儲蓄的病患者甚至可能無法即時接受有效治療,因此選擇提供全面癌症保障的保險計劃十分重要。市面上有多種計劃為受保人提供保障,無論是自願醫保計劃還是一次性賠償的危疾保險,均遵循「愈早投保,個人風險會更容易管理」的原則,為未來醫療開支做好準備,減輕財務壓力。
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這對癌症亦然適用。年輕時購買保險並獲得保障固然重要,但及早識別癌症更加關鍵。據醫院管理局數據,第一期或第二期確診癌症患者存活率遠高於第三期或第四期,表明初期癌症治療效果和康復機會更為理想。因此,大眾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和篩查,及早發現潛在症狀,確保在治療的黃金期内作出最佳安排。
此外,要在癌症治療中減輕財政負擔,選擇能提供全面保障的保險計劃同樣重要。市場上有各具特色的醫療保險計劃,例如自願醫保計劃能涵蓋癌症診斷和治療費用,而危疾保險則為癌症患者提供「一筆過」的賠償。這些保險計劃相輔相成,消費者應根據自身需求和財務狀況選擇適合的計劃,確保保險能全面覆蓋治療的每個階段,避免過度依賴單一計劃保險方案。
癌症的治療過程漫長且繁複,涉及的費用亦相當龐大且複雜。部分保險公司會為客戶提供預算規劃、第二醫療意見及其他專業服務網絡等顧問服務,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治療挑戰。患者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獲得全面支援。例如,保險公司可能會建議保額有限的患者先在公營醫院接受治療,然後利用保險賠償在私營醫院進行後續康復治療。通過有效分配財務資源,患者可在減輕財務壓力同時,獲得更優質治療,提升療效並減少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