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需求得到普遍認同,但短期表現和「漂綠」擔憂令人懷疑環境、社會和管治(ESG)措施是否真與其目標相符。以下背景情況有助於了解這方面的討論。
首先,ESG理念於2000年代中期走入投資者的視野。在早期階段,最受關注的是「負面排除法」(exclusion),即避免投資於與道德價值觀不符的企業。隨着時間推移,投資方式擴展至「整合法」(integration),也就是將ESG考量納入投資過程,評估碳足跡和多樣性等非財務因素。最近,一種曾經小眾的策略愈發受到關注,即透過影響力投資來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影響。
以上3種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屬於ESG投資理念。同樣,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和管治(Governance)這3項獨特的考量因素也是各具特色。這使ESG體系頗為複雜,且缺乏統一標準,為衡量ESG表現以及預期,帶來不確定性。
改為要求全面披露碳足跡
對「漂綠」的審查不斷加強,意味自主披露行為難以為繼。改進後的框架將要求公司披露其全部碳足跡,包括碳足跡將如何變化,以及哪些支出將用於低碳投資。情況至少已經有所改善:畢馬威數據顯示,亞洲的可持續發展披露率在過去十年增加一倍,目前為全球最高。
其次,ESG分類更加清晰。一致的措施和評級仍在制定過程中,部分推動力將來自於監管機構。行業自身也可以在基金標籤(labelling)等領域做得更好,以提高「投資了什麼」的透明度。
最後,管理回報預期。事實證明,長期投資於ESG能夠獲得回報,MSCI亞洲(日本除外)ESG領先者指數,在過去8年中有5年的表現優於相應的非SI基準指數。不過,投資者需理性看待短期投資表現。舉例來說,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投資於石油巨頭的回報,比投資可再生能源要好得多。
重要的是,還需打造更強大的ESG生態系統以避免「地平線上的悲劇」(tragedy of the horizon)。這個說法由英倫銀行前行長卡尼(Mark Carney)率先提出,他指出氣候變化的最壞影響,在大多數投資期限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才會顯現,這使人們幾乎沒有動力立即作出改變。
然而,扭轉氣候曲線所需的科技已經問世,如電動車、可再生能源和儲能等。政策支持也愈來愈有力——美國《降低通脹法案》和歐盟綠色新政,將推動數千億美元的綠色支出。而隨着極端天氣事件不時發生,投資者的興趣應會上升。
各地綠色新政提供機會
這為投資者帶來戰術性機會。例如,我們認為中國在電動車市場的領先地位,將在未來幾年繼續推動銷售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擁有競爭成本優勢的中國電動車廠商,也在進入歐盟和東盟市場。
然而,投資氣候科技仍然更適合長期資金。太陽能是一個具吸引力的結構性投資主題,但激進的產能擴張導致供應過剩,並給短期盈利能力帶來壓力。不過,上市光伏公司的股價回跌為長線投資者提供了入場機會。
機會存在於多數資產類別
另一種投資方式是構建多元資產投資組合。可持續投資機會幾乎存在於所有資產類別,這使投資者可在一系列綠色主題中多元化配置。對沖基金和私募市場也日益重視可持續投資,這將進一步推動公司提高ESG方面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