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所派的股息來自於企業的淨利潤。派息之後的餘額就成了企業的保留盈餘或儲備,成為了企業股本的一部分,變成了可投資的資金。因此,規模接近、業務類似的兩家企業,假如一間多派息,自然股本增長就減慢。資金池增長慢,首先疑問就是這些企業能否維持原有的競爭優勢。
派息後股本增長減慢
大部分行業都需要持續投資,才能維持競爭優勢。例如,商場的地段再優越,交通再方便都好,十年不裝修的話仍會感覺老舊,影響人流和消費意欲。在會計制度之中,淨收入通常都有扣掉折舊等費用,理論上維持競爭優勢並不需要動用到淨收入。
但是折舊費用的算法長年不變,因此未必能反映實際花費。有時候,產品雖然更新了,但是因為同業亦同時升級產能,結果大家的產品都變好了,消費者受惠了,但是企業之間的競勢優勢亦沒有什麼改變。這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費資金又往往比折舊費用更大。
關注削弱企業競爭力
因此,長期投資高息股,最大的隱憂是派息策略會否拖慢企業的擴張步伐,長遠反而逐漸削弱了企業競爭力,從而降低了總回報。所以,雖然派息比例受例如其他同業的派息額,和大股東以及其他主要股東需要等很多不同因素所影響,但是到最後仍要看企業的實際需要。
近年指數ETF愈來愈流行,因此又愈來愈多元化。指數ETF是被動管理,沒有基金經理操盤,因此成本較低,而且沒有基金經理就不需要選秀,對例如家族辦公室等較小的機構投資者來說,操作反而更簡單。因此筆者不少客戶都直接以指數ETF做資產配置。不過,雖然例如以恒指為基礎的盈富基金等藍籌指數基金,最反映當地經濟,但往往又滿足不了投資者的實際需要。
因此,筆者看到不少投資者都會選取客制指數ETF,由某金融機構改變了指數的成份和算法,亦提供特定的投資相標。例如,在美國、英國、澳洲等地,都有高息指數ETF,主要將當地藍籌指數再篩選,只留下相對高息的股票。但是因為上述的股息和保留資金之間的矛盾,不少客戶卻擔心現在拿多了股息,卻反而削弱了長遠的總回報。
不同市場情況各異
我們最近做了一個簡單研究,算出了這些高息ETF和當地最基本的藍籌ETF的5年回報的分別,發現每個國家的情況都不一樣。在美國,我們分析了連續25年都能增加每股股息的股息貴族,發現該總回報和標普500很接近,也許是因為當地巿場由基金和機構投資者所主導,因此能不能進股息貴族的股票,大家在招股集資、派發股息、回購股份等融資策略的取態都類似,因此變化不大。
至於英國的高息ETF,在某些5年區間能跑贏富時100指數,但又有時段跑輸,長期表現相對富時100指數沒有方向。也許這是因為過去十幾年英股都不平靜,先是2008年金融海嘯和其後續演化,然後又有脫歐、疫情,以及俄烏戰爭,因此不單股價波動,而且企業營運環境也在急速變化,因此高息股沒有特別優勢或劣勢。
看企業是否處發展期
澳洲的高息ETF則最特別,在幾個我們分析的5年區間之中,都能跑贏當地的ASX 200指數。這也許是因為澳洲的退休金制度完善,民眾資產中位數名列全球前茅,但又開始有退休潮,因此當地派息的藍籌特別受歡迎。
筆者的客戶看完這幾個例子之後,大部分都覺得上述的「高派息,因此保留現金少,所以長期增長慢」的說法,在海外的成熟經濟體未必成立。到最後,還是要看當地企業,是否還大致處於發展期。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息賺秘笈》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