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啟經濟活動的步伐遠較預期快,料對消費、出口、供應鏈及商品價格等多方面產生極大影響。首先,中國民眾在疫情期間,對防疫措施及經濟前景的憂慮,推動儲蓄率回升。2020年第一季至第三季的平均儲蓄率為33%,較2015年至2019年平均高出逾4個百分點。隨着當局放寬防疫限制,中國遊客壓抑已久的消費需求及資金,料會在國內外得到釋放。
在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超過1.5億名中國民眾出境旅遊,消費總額達2550億美元,約佔全球出境旅遊市場17%。在亞太區,我們認為香港及泰國可望受惠於中國遊客回歸。從2019年的數據所見,中國遊客的支出分別相當於香港及泰國兩地名義GDP的5.6%及3.2%。
助亞洲出口抗經濟低迷
自去年11月底,來自中國的國際航班數目增長超過兩成。亞太區各地的遊客人數保持在2019年的50%左右,顯示其上升空間仍大,將對商業及消費者情緒產生正面作用,支持私人消費,並能抵消部分因歐美經濟潛在出現衰退的影響。
另外,去年亞太區出口無疑受到中國經濟放緩的影響,亞洲其他地區對中國出口的按年增長,自去年中開始呈收縮。面對歐美需求今年有可能下降,中國的復甦將有助亞洲出口抵禦全球經濟低迷的影響。
至於中國的商品進口方面,近兩成是礦物燃料及石油。雖然大部分來自俄羅斯及沙地阿拉伯,但以中國的規模,其復甦仍利好印尼及馬來西亞等商品出口國。中國有45%礦石、礦渣及礦灰進口來自澳洲,內房市場反彈將會成為澳洲出口增長的關鍵。
通脹壓力料被歐美抵消
話雖如此,從西方地區的例子可見,疫後復甦的關鍵動力在於服務而不是商品,因此從中國經濟復甦傳導至進口增長的力度,或較過去的經濟周期更為溫和。
鑑於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發揮重要作用,經濟重啟將對全球通脹產生影響。從供應鏈角度看,隨着製造業及航運業活動逐漸回復正常,長線將有助紓緩供應鏈樽頸。
中國經濟重啟亦將對商品市場產生影響。在2021年至2022年,中國月均原油進口量按年下跌4%,遠低於2019年12%的月均增幅。如果油組(OPEC)或其他產油國拒絕提高石油產量,或會令供應短缺加劇並推高油價,而建築業復甦亦會增加鐵礦石及水泥等商品需求。
不過,由於民眾預期收入疲弱、樓價預期低迷,中國的房地產活動可能持續弱勢。此外,這些通脹力量很大程度會被歐美的需求下降所抵消。
中國股票有助分散風險
中國復甦所帶動的市場反彈,主要會由消費而非投資所推動,並會集中於消費者敏感行業、旅遊業,以及零售業。至於地區方面,香港、泰國等地將會成為主要受惠者。商品價格亦將在短期內受到支持,有利馬來西亞、印尼及澳洲等經濟體。
除此以外,由於政策環境出現正面轉向,我們仍看好中國股市前景。我們認為內地股市的估值合理,對長期投資者具一定吸引力。另外,A股與全球股票的相關性偏低,一旦歐美經濟出現負面情況,中國股票有助分散組合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