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1月17日

理財方案

瑞士寶盛:「健康中國」有利生科投資

瑞士寶盛主題研究分析師黃德行博士(Dr Damien Ng)認為,中國的醫療保健行業未來仍會 受到多項有利的結構性趨勢所支持。

 

中國有迫切需要加大生化科技投資,以強化醫療體系。政府建設「健康中國」的目標將有助改善包括醫療在內的整體社會環境,對投資機會、環球政治及社會帶來影響。撰文:瑞士寶盛主題研究分析師黃德行博士(Dr Damien Ng)
急速的城市化、環境轉變及不良的生活方式,令中國民眾染上慢性疾病的機會率正急速上升,政府將會不斷增加投資於醫療保健及生命科學行業。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數據,中國糖尿病者數目為全球第二高,在20歲至79歲人口群組中有1.16億名患者。而在中國每十萬人口裏,死於與癌症相關的人數佔130人(美國則低於90人),可見中國有迫切需要去強化醫療保健系統。 

各國標準化年齡下的癌症病發率(2021) [資料來源: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瑞士寶盛Julius Baer]

 

須尋找更多更好醫療方案

中國人口達14億,面對醫療成本上升,以及城鄉醫療保健資源分配不均等壓力,政府的應對方法,是全國各地興建立了100多個國營的生命科學園,進駐的公司聚焦於解決人口老化衍生的種種需求,以及日益嚴重並影響着全世界的各種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等。

新冠肺炎疫情喚醒了民眾重視健康的生活習慣,人們增強了提升自身免疫系統以阻間病毒進侵的意識,這也加強了我們對長線投資於健康生活主題的正面看法。

隨着民眾對於攝取營養的意識日益提高,中國消費者也轉向選擇更健康的食品,調查顯示,有26%受訪者表示,疫後花費更多錢購買新鮮的食物。

中國自2015年以來,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產量增加近60%,同期美國則下跌10%。在全球10大最快冒升的生命科學機構中,中國機構佔了8家,當中浙江大學及中國科學院大學更佔據了首二位。

迅速成為世界醫療研究領跑者

各國在癌症研究出版數量比較(2020)[資料來源:期刊排名(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瑞士寶盛Julius Baer]

 

根據統計數字,中國迅速成為在細胞療法研究的全球領導者,主要受惠於有利的監管架構、人工成本優勢及精密製造的專長。例如,在用於免疫治療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簡稱CAR T cells),以及作為基因編輯技術的「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clustered regulator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簡稱CRISPR)。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下,中國於2021年6月迎來首項CAR T cells治療。事實上,中國近年來在CAR T cells的研究急速上升,趕上了美國的步伐。此外,中國投放了大量金錢於CRISPR的研究和發展,現已成為繼美國之後,全球第二大出版相關主題刊物的國家。在CRISPR-Cas9(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 9)基因編輯工具上,兩國均已開展人類臨床實驗。

隨着政府推動改革及大量公私營資本投入,中國醫療保健板塊已晉身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製藥市場,總值1400億美元。相比起美國及其他歐洲國家,雖然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但不少生化科技界的明日之星正在中國育成中。

生科作為新興產業 促進經濟競爭力

瑞士寶盛大中華區私人銀行主管及香港分行行長戚志雄表示,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促使大眾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同時,越來越多人民面對不同的慢性疾病,如癌症、肥胖症等所導致的問題越趨普遍,令中國人民更追求健康和平衡的生活方式以增強免疫能力。中國醫療研究及整體國民健康得到政府的關注,令這不可逆轉的健康生活主題將成為大中華區市場帶來機遇。

 

「十四.五」規劃確立了醫療保健科技的重要性,並被視為國家經濟發展中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的醫療保健板塊的股價近年出現較大波動,主要受到當局的醫療收費改革政策影響,涉及公營醫院的服務,骨科、護理及傳統中醫藥。近年來嚴厲監管互聯網行業,也影響到投資者向新興行業如生物科技注入長期資金的意欲。

另一個可能打擊投資者興趣的是,中國的生物科技公司在交付予國際製藥公司前,須把臨床試驗重新設計及再做,以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

不過,未來中國醫療保健行業仍會受到有利的結構性趨勢及其他發展所支持,包括健康數碼化、人均壽命延長、與人口老化使慢性疾病病發率上升,以及醫療保健的財務成本增加等因素。

中國醫療保健行業於短期至中期可能仍會存在逆風,尤其是政策及融資方面,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及醫療系統帶來的挑戰,令部分與疫情無關的疾病治療資源受到擠佔,不過,我們相信這些負面因素亦為長線投資中國醫療研究及「健康中國」帶來重大機遇。

(資料由Julius Baer提供)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