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彭博報道,美國財長耶倫對白宮高級顧問表示,支持鮑威爾於明年2月繼續連任聯儲局主席,其意甚為明顯,即希望鮑威爾在往後幾個月的言行都要小心,否則可能作繭自縛。因此,鮑威爾在周五美國早上在中央銀行年會的演說,應該不可能太有方向性,不會像幾個近期特別「鷹派」的聯儲局官員般,將「收水」說得像是「救火」一樣,好給自己留下後路,亦可以幫助拜登政府通過3.5萬億美元赤字的財政預算案。
鮑威爾年會言論料沒方向性
市場非常關心美國「收水」,忘記了此次年會的主題是「在不均衡的經濟中的宏觀經濟政策」(Macroeconomic Policy in an Uneven Economy)。何謂「不均衡的經濟」?簡單來說,是貧富懸殊的深化,不僅是國民之間的貧富懸殊,亦是國與國之間的貧富懸殊。以美國為例,民主黨主張增加基建、普及教育與再教育、增加兒童稅務扣減等有利中下層的政策,而以增加富人及企業賦稅以支付龐大支出。鮑威爾若在此時宣布通脹「猛於虎」,加息縮表需從速,無疑給反對拜登政策者加多籌碼,試問政府如何在經濟超級過熱時再推出大量財政刺激?政府實在需要鮑威爾描繪一幅不慍不火的經濟增長圖畫。
另一方面,國與國之間的懸殊亦通過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種進度充分反映。據彭博數據指出,至本周日,全人類共注射49.3億劑各種疫苗,覆蓋32.1%的全球人口。但以國與國之間比較,高下立見,以已經注射兩劑的人數計算,美國為51.3%、英國為62.1%、加拿大為64.7%、巴林為72.5%、新加坡為74.8%;貧窮國家中,巴基斯坦為6.4%、孟加拉為3.7%、埃及為2.2%、越南為1.7%、阿爾及利亞為0.7%、阿富汗為0.6%;全球52個最貧窮國家的疫苗接種率就只得2.7%。
去年筆者說,新冠疫情將會帶出新常態,其中社會與經濟的長期影響必會出現,弱勢社群保障不足肯定成為熱門議題。
中國較歐美更早平衡經濟
其實發達國家中,有部分已意識到這個趨勢,因此亦開始制定長期政策對付,上述美國拜登以「銀彈」政策應付,中國則以「釜底抽薪」方法對付,中國在此似乎早了一步,為何?2018年是美國大增中國關稅元年,中國以「減稅降費」與「推動內循環」應付,積極財政政策比歐美國家早了兩至三年,中國已完成「在不均衡的經濟」中宏觀政策的實施與收割,現正以行政方法處理,解決「𣎴均衡經濟」的某些癥結。金融科技監管、牟利教育行業轉型、反托納斯(壟斷)條例確實執行,以及房地產市場的監控,都是為了創造「共同繁榮」,消滅貧富巨大洪溝的有力措施。中國在推行西方仍蹣跚而行的高科反壟斷比歐美決斷,因為中國已具備承受此等政策引起的短期陣痛的能力。
由於中國是第一個控制疫情成功的地方,年初時投資者對中、港股市期望甚殷,明顯地加注。但隨着2月份美國長息彈升減弱高估值股的吸引力,及春節後國內一些政府機構對歐美股市泡沫化的定性,中港股市一路大落後於歐美,投資者已變得審慎。最近,國內加緊調控偏離「共富」政策時,卻碰上環球變種病毒疫情爆發引起的經濟增速放緩,令環球基金大幅拋售中港股份及中概股,不單止對沖基金,就連傳統基金亦如是。
既然近年中國在各範疇都往往是先行者,換一個角度看,中港股市此一波的清洗,又似乎是為長遠的健康打下基礎,而且中國對控制疫情已有明證,一個月內大致回復生產水平。不過,未來一個月美國將要通過財政預算及解決國債上限問題,外圍波動,港股回升路途實在會頗為崎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