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2月25日

王良享 市場分析

【良言共享】黃金牛市哪裏是頂峰

新型肺炎疫情在中國似有改善,但在其他國家則有擴散的趨勢。南韓在數日內的確診宗數倍升至600宗以上,以致總統文在寅宣布將預警上調至最高的「嚴重」級別;伊朗因新型肺炎而死亡的人數已有8人,幾個比鄰國家已封鎖與伊朗邊界;意大利因疫情取消米蘭時裝周公開活動及足球賽事。短期避險資金購買黃金與美債,以致黃金價格創下7年高,曾經接近每盎斯1680美元。

眾所周知,黃金乃避險資產「首選」,此時不停突破高位,是否預示環球風險資產,包括股票及高息債,將會有大幅調整?黃金此次的上升發生於美滙指數(DXY)同時攀升至接近100水平,那若然美滙在此見頂,金價是否愈升愈有?

同是減息滙價走勢異

筆者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就已是黃金的「好友」,原因是持金,尤其是實金,你擁有的是一件資產而同時不是他人的負債。當日雷曼清盤,債券變廢紙,掀起一片對金融資產的懷疑,金價從每盎斯750美元持續上升至2011年9月高位的1921美元後見頂回落。大家可知道,當時市場不只對私營範疇的金融資產失去信心,而且對國家債務亦開始「清算」(因為紙幣亦只不過是政府給你的一紙「IOU」而已),故此引起了2011年8月的標準普爾下調美國主權評級至AA及2012年的歐債危機。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黃金在美國主權評級被降後一個月內爆升15.5%,卻因為美元見底而於2013年4月跌入熊市。當然,這一役美元反底大升顯示了美國國力及美元霸權的地位,從此,美股再度被確立為眾人投資組合之核心。

金融海嘯後美國經濟增長及美股持續的上升,很大程度是美國印鈔速度夠快,及美元霸權從未受其他貨幣威脅所致。

去年6月中,筆者在「風險世代,首選黃金」一文中指出,當時聯儲局減息及大國進入冷戰關係將觸發金價上升,結果金價在3個月內,從每盎斯1330美元上升至1550美元,升幅達16.5%。此次金價突破每盎斯1600美元,則發生於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0.1個百分點的翌日;同是央行減息,不同是今次美元滙價大升,人民幣大跌。

人民幣跌是因買黃金

上文提到,美元滙價與金價歷史上有反向的相連性,這個關係大致上仍維持,但是不可對所有貨幣一概而論。筆者計算了過去10年間金價與美滙指數(DXY)及金價對人民幣(兌美元)與金價的相連性,分別為-0.5及0.17;換言之,若美元上升1%時,金價於大部分時間會下跌0.5%;若人民幣下跌1%時,金價則多數會下跌0.17%。這個相連性比較明顯地指出金價與人民幣升跌並無密切關係。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數據指出,自從2003年至今,中國消費者對黃金的需求從佔金球總需求的8%,上升至現在的30%,更不用說中國人對黃金的投資亦因監管法例開放而大幅上升。由於中國現在已經可說是黃金最大市場之一,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交易量現居全球交易所第二位,人民幣與黃金可直接交易,人民幣下跌其實不一定反映中國投資者正在買美元,而是在買黃金。

金價升勢料可持續

相比人民幣滙價,黃金價格與美國利率的反向關係更為顯著,美國2年期國債孳息率下跌時,金價上升幅度的相連性達0.36。美國現今的10年期通脹掛鈎國債的孳息率則已經跌進負數區域有一個月時間,增加實質資產的吸引力。

最後,是金價與滬深300的相連性居然是+0.05,不是負數,間接說明金價上升並不代表國內A股就必下跌。今天美股、美債都升了上天,美滙指數比起2008年底部的70.7已經上升了41.4%,而美國財赤佔GDP比例又再升至接近5%,而且並非在衰退後發生,市場對美元又是否過分地有信心?

美滙指數挑戰100時,金價已破1615美元大關,待美滙見頂後,金價可再挑戰1800美元的牛三終極位。

兩周前筆者在此撰文指出,若新型肺炎確診數目於2月底有明顯回跌,則第一季中國GDP減幅約為1.3%,繼而出現V型反彈,至第四季GDP可重上6%以上。經濟可迅速反彈,原因有三:第一,油價下跌;第二,中國有足夠空間減息及減存準率;第三,中國仍可推行更積極的財政政策。由於人行於上周減息0.1厘,及國務院決定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中國A股(滬深300)兩周內上升6%。

金價上升,市場免不了有虛驚一場,若A股回調,滬深300跌至4031點,仍可買入,待A股於今年第三、四季進入牛三。

王良享

臻享顧問

董事總經理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