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即將來到尾聲,筆者希望在此回顧一下今年投資市場上的各種得失。雖然港股表現欠佳,但有一個板塊的表現,可說是由年初升至年底,所說的便是中資運動服裝品牌,部分股份更錄得逾倍升幅,獲大行紛紛唱好。究竟明年運動服裝股的表現能否持續亮麗?
兩大品牌佔半壁江山
運動服裝板塊迎來可觀升幅,原因有數個。首先是中國整個社會文化的改變,人們日益重視健康,帶動相關需求。而且社會大眾對個人衣着的口味亦有所轉變,消閒服及上班服的銷量減少,運動服的需求卻有所提升,令整體行業持續錄得增長。
其次是行業內持續出現整固。歐美兩大國際運動品牌,也是中國運動服裝的龍頭,兩者的市場份額差不多已佔去半壁江山。分銷代理這些巨無霸的中資企業,自然財源滾滾,甚至能再度分拆上市。至於其他國內的運動品牌,則同樣在積極爭取市場佔有率,並淘汰了一批低端的競爭對手。
第三,是部分的中資運動服企業近年作出成功的收購,藉着國際知名的運動品牌來刺激收入,同時提升自身的品牌價值。
網購成為零售業威脅
至於未來運動服能否延續這股氣氛,則是未知之數。其實在短短十年八年前,百貨公司、門市分店仍然是中國消費市場的一大動力,那時大家鬥的是店舖數目夠多、舖面面積夠大,所謂的做大做強。但隨着北京奧運告一段落,這種瘋狂開店的做法也旋即出現各種弊端,各大運動品牌花了多年時間,才成功去庫存及整頓業務。
在如今的中國,網購已大舉入侵各行各業,新一代尤其愛以手機訂購生活一切所需,有需要的話甚至可直接於外國官方網站訂購,代理可以增值的地方愈來愈少,反映舊有的商業模式或許已不再合用。
其實消費品的代理也不一定沒有增值空間,例如各大國際車廠來到中國市場,也需要由本土的代理商,代為處理維修、保養等事宜,只是對於運動服裝這類消費品來說,上述的服務都不太合用,畢竟一雙波鞋穿破了,大多數人都只會隨手丟掉,然後買另一雙。
未來難再找併購目標
至於併購方面,在環球的服裝行業,併購活動一直持續發生,目前可以買入的知名牌子已經不多,退而求其次,中資企業只能選擇一些較為小眾的品牌,例如滑雪服裝牌子等,難以做到太大的協同效應。
有些投資者看中了國際運動品牌的代工生產商,希望藉此涉足當中的增長機遇。值得留意的是,自中美爆發貿易戰後,不少廠商已陸續搬到其他東南亞市場生產,從而避開政策的不明朗因素。這個做法無可厚非,但筆者早前也曾說過,將廠房大舉遷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廠商須重新適應當地的法律、規管及文化,以及再培養一批新的工人,所花的時間及成本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