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9月27日

中國

內地減稅降費續需加大力度

中國企業繳納社會保障稅的擔子沉重,目前環球經濟不明朗,宜減稅刺激投資,助企業應對挑戰。同時,社保的資金缺口可以政府的國有企業資產填補,透過減稅和資產重組或可提高生產力,讓中國有能力應對人口老化的挑戰。

中國屬於中等收入的經濟體,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與較富裕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相若。然而,這低估了中國企業稅務負擔的真實情況,企業仍需繳納其他稅項,當中社保的負擔尤其重。中國企業必須向5種不同的保險基金(統稱社會保障)和住房基金作出強制供款。

「五險」社保支付的款額相當於企業薪酬開支總額的26.8%,這使中國的非稅負擔,全球排名第二。世界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總稅務負擔遠高於大多數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

企業的實際稅率如此之高,導致一些企業(特別是規模較小的)設法以各種方式逃避部分稅項,例如低報工資成本。不過,隨着稅務機關大力投資提升資訊科技系統,稅款徵收也變得更加有效。即使增值稅(VAT)稅率下調了一個百分點,包括製造業從17%降至16%、基建相關行業的稅率從11%降至10%,但目前為止,稅收仍錄得增長,正正反映了稅款徵收有所改善。

此外,內地政府最近決定由國家稅務局統一徵收社保的稅款和的所有其他稅項,可望有效堵塞漏洞,進一步提高稅收效益。按目前的供款率26.8%計算,我們估計,僱主應在2017年度繳納6.6萬億元人民幣稅款,為5.5萬億元人民幣,差額達1.1萬億元人民幣。若考慮到稅收效益進一步提高和工資增長,即使稅率保持不變,企業明年實際支付的社保稅總額仍會大幅增加。

假如在目前的環境下加強社保的稅收,將會加重企業的稅務負擔。就算是1.1萬億元人民幣估算繳款差額,也可能大大打擊企業利潤和信心,以2017年為例,全年工業企業產生的利潤總額為7.5萬億元人民幣,服務業的利潤總額為2.4萬億元人民幣。因此,1.1萬億元人民幣的繳款差額已佔去年企業利潤的11%。

鑑於美中貿易戰帶來外圍不利因素,現時絕非改變徵稅的理想時機。為了保持企業信心、維持勞動力市場及整體經濟穩定,我們認為,現在是時候調低社保的稅率。此舉不僅有助於刺激更多的商業投資,在短期內抵消貿易的利淡因素,亦可用以鼓勵中國企業於技術升級和創新上作中長線的投資。

令人鼓舞的是,當局已注意到這點。國務院已於9月6日承諾降低社保的稅率,以免增加企業負擔。我們估計,社保稅率每降低一個百分點,企業的稅務負擔將減少2470億元人民幣。以此計算,要完全抵消因收緊徵稅政策而產生的預期負面影響,社保稅率需要下調4.6個百分點至22.2%,屆時中國的社保稅額仍將在世界最高之列。

如果削減社保稅是必要措施,那麼可否為社保體系尋求替代資金來源呢?回答這問題前,首先要了解中國的社保體系是如何運作。現行養老金(即退休金)和社保體系在1997年建立,僱主及僱員都需要對社保基金作出強制供款。僱員供款部分(薪金的10.5%)累積在個人戶口中,而僱主的供款部分並非落入僱員的戶口,實際上是用於支付僱員的社會福利。

中國在1997年之前並無社保基金體系,所以僱主(大多數是國有企業)和僱員都沒有為退休而儲蓄。這就是為何中國企業必須承擔如此沉重的社保稅負擔的原因,如果沒有其他資金來源,人口老化更會進一步加劇重擔。換言之,中國企業沉重社保稅負擔的根本原因,是當中國轉型至資助體系時並無填補社保的資金缺口。

由於資金缺口大多數用以填補退休國企員工的城市養老金,因此從國有企業部門尋找替代資金來源合理不過。我們認為,利用政府手中的商業資產來填補資金缺口是最佳解決辦法。事實上,政府已制定一項計劃,要求部分國企將其股權的10%交給全國社保基金。

據財政部統計,國有企業資產總值為152萬億元人民幣,股本為52萬億元人民幣。

我們認為,至少有兩種方案可以利用國家資產來解決社保體系的資金缺口問題。一是推出先導計劃,將國有企業股權的10%轉讓予全國社保基金,這將使社保基金的資產增加5.2萬億元人民幣。由於政府是最大的股東,此舉只是將所有權從政府的一個部門轉移至另一部門,而且10%的股權比例更可逐漸增加。全國社保基金不必出售相關資產,但可以從派息以及與國企改革相關的資產分拆中獲益。

二是強制所有國企向股東支付更優厚的股息。在經濟衰退時期,國企受益於政府保護和補貼,因此國企理應提高股息,收益用以支持社保體系。2017年,國企的利潤總額為29萬億元人民幣,比2016年增加24%。上市國企的利潤總額為2.9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加23.5%。考慮到目前全國社保基金的巨額支出都用於退休國企員工,提高國企的股息率將有助全國社保基金產生穩定的現金流入,安排恰當。

 

作者為滙豐經濟研究亞洲區聯席主管兼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