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業對歐洲各國經濟而言舉足輕重,涵蓋從高檔奢侈品的法拉利跑車到平民化的快意500轎車等,無疑是歐洲區內一大僱主,同時推動各類供應商和輔助產業的發展,包括部件、輪胎,以至廣告、融資等。過去十年,這個行業的命運和周期性均經歷變遷。
過去一段時間,汽車行業受惠於多種利好因素:融資、中國崛起、產品組合和全球化趨勢,均推動銷售額和溢利。利率下降亦提供較相宜的融資途徑,繼而可轉嫁至消費者身上,刺激銷售額。2008年金融危機後,歐洲的產能擴張受到制肘,而中國經濟增長則帶來不少裨益,意味中國可以憑藉龐大的需求,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並提供大量逐步遞增的需求,當中不少是對高規格汽車的需求,因而直接和間接地促進利潤率的增長。
一直受惠全球化趨勢
市場對一類歐洲汽車的需求有所轉變,亦會有助利潤率增長。運動型多用途汽車(SUV)創造了商機,而平台策略(以相同基本結構生產不同種類的汽車)則帶來規模經濟效益。政府支援的利誘措施以及針對柴油引擎的規例亦賦予歐洲廠商相對的優勢。
受惠於全球化的趨勢,類似的汽車可以銷售至世界任何角落,讓生產變得靈活,帶來規模經濟效益,並有能力調整生產設施以迎合需求,同時控制外滙等風險因素。不但如此,全球化更創造數以百萬計收入更高的潛在客戶,繼而催生新的需求。
中國需求變礙利潤率升
這些利好因素同時出現,令歐洲汽車公司的利潤率和溢利創下新高。
不過,這些趨勢最近表現如何?似乎不甚理想。低息融資催生出更大的需求,在英國等多個國家,愈來愈多消費者放棄購置車輛而改為租用車輛。由於租用車輛的價格相宜,消費者可更頻繁更換車輛。然而,隨着利率上升,租車的吸引力大跌,剩餘價值對汽車公司而言也是種負擔。無可否認,中國的需求持續增長,但高檔汽車的總銷售數字下降,意味着中國需求刺激其利潤上升的空間有限。結構性轉變亦令富裕消費階層的需求受壓。城市的汽車擁有量下降。交通擠塞固然是其中一個隱憂,但結構性轉變、監管和生活模式亦對一般屬非必要奢侈品的消費造成影響,無論從品牌和設計而言,這亦令汽車行業承受巨大壓力。
柴油車醜聞餘波未了
福士汽車(Volkswagen,又名大眾)在美國爆發的柴油車醜聞餘波未了,公眾更廣泛關注汽車所引起的二氧化碳和微粒排放問題,政界紛紛減少對汽車業界的支持,各種替代方案例如自動化和共乘(carpooling)應運而生,以取代購置車輛,同時激勵措施亦轉移至電動車(EV)範疇。對於着重品牌價值和信任度的產品而言,有關排放的新聞破壞了信任,公眾難免質疑購置汽車到底有何意義。這方面的綜合影響對利潤率構成壓力。汽車製造商必須支持兩個有利的應對環節──內燃引擎和電動車,同時需承擔研發和資本開支,以及面臨當局更嚴謹的監管審查。通過降低售價,汽車企業可減低剩餘價值的不確定性,並提升品牌忠誠度。
這些是汽車業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除此之外,汽車業是最容易受到貿易戰、關稅和英國脫歐(就歐洲而言)拖累的產業之一。新增關稅將迫使價格上調和需求減少,隨之產生的不明朗因素對資本開支和規劃構成影響。全球化帶來的各種利好形勢都有機會面臨逆轉,導致「即時化生產供應」鏈受到干擾,外滙波動,以及破壞分布各地的生產設施。
目前而言,這意味任何汽車股都必須具備獨特之處,以應對整體不利因素。值得慶幸的是,這個行業的業務分布遍及各地,電動車亦屬大勢所趨,加上輪胎更為寬闊且技術日漸專門化,故行業整體仍然不乏增長機會。
圖:歐洲汽車業股價表現(2011至2018年)
資料來源:彭博和M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