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總共應儲蓄多少以應付退休需要,許多成員還未有清晰概念,但若被問及每月希望獲取多少資金作退休儲蓄,或許會有一個大概想法,最低限度可根據現時的開支水平作估計。政府將要推出的退休年金計劃,便是以一筆過儲蓄換取每月的收入。成員可定下目標,「明碼實價」地以強積金或其他方式進行儲蓄。
市場上的年金計劃選擇不多,當中提供「終身」的更加少之又少。終身年金是讓參與者於百年歸老前,每月獲取收入,但始終人的壽命不一,要平衡參與者的預期壽命及每月收入並不容易。如果將預期壽命訂得太高,會令每月收入減少,減低計劃的吸引力;但若訂得過低,則有可能影響計劃的可持續性,因此現時金融機構大多只提供固定年期如10年或20年的年金計劃,終身年金計劃實屬罕見。
政府具承擔力推年金計劃
此外,年金的投資回報假設亦會影響每月收入。接收參與者的一筆過儲蓄後,營運機構便會集腋成裘,進行投資,以相對穩健的方式帶來收入及資產增值。若投資回報的假設較高,參與者的每月收入固然也會增加,但投資市場始終會有波動,如果每年回報持續低於假設水平,計劃的可持續性便會受到威脅。
由於年金計劃涉及長達數十年的承諾,計劃的可持續性為重要考慮,當中亦包括營運機構的誠信、承擔及財政能力。因此以公營方式運作,相信能給予參與者較大信心,不過需顧及行政成本是否較高,運營效率是否較高,以及資產如何進行投資也要有足夠監察,並應以適當的方式實行。
成員參與年金計劃除了可每月獲取收入外,更重要的是能與現時的退休保障安全網進行配對,從而提升整體退休保障。根據政府的施政重點,未來的退休保障安全網會以「有經濟需要」為主,因此政府如何計算年金計劃成員的資產審查資格,將會成為其重要考慮因素。
憂失去領取退休保障資格
現時社會普遍以總資產來界定成員是否「有經濟需要」,因而有成員擔心透過強積金累積一定資產後,便會失去領取其他退休保障的資格。當成員參與年金計劃,將總資產轉換為每月收入後,會否符合資格領取政府提供的退休保障,相信是年金計劃能否成功吸引成員的關鍵。
政府公布公共年金計劃的細節後,成員便可因應每月期望獲取的收入,於強積金或其他方面進行儲蓄。假設一位60歲成員參與終身年金計劃,每100萬元可以換成每月5000元的收入,如果成員希望每月可收取1萬元,便可朝着200萬元的退休儲蓄目標而努力。
(更正:根據積金局最新文件,上期所提及的2018年起徵收年費建議,公司中介人所需繳付的金額應為1430元,個人中介人則需繳付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