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出口國組織(OPEC)在11月底開會,終於達成了減產共識,刺激油價重上每桶50美元,能源類股份隨之急升,並帶動美國國債孳息上揚至2.4厘的數月高位。
油組決定在明年1月開始,將石油產量每日減少120萬桶。目前全球每日用油量約為9600萬桶,因此今次減產相當於總產量的1%,刺激油價即時上揚10%。沙地阿拉伯這個全球最大的產油國兼油組的領袖,減產最多,達到每日50萬桶。而伊朗同意凍產,則被視為一大進展,皆因在也門戰爭中,伊朗與沙地阿拉伯一直處於敵對關係。不過,經濟的利益最終將兩個敵人拉在一起,至於非油組的俄羅斯也同意減產。
油國履行減產仍然存疑
投資者及消費者應該如何解讀今次的減產行動?
首先,市場對於各大油國能否履行減產共識,仍然半信半疑,因為根據過往經驗,油組並不擅於控制產量,當伊朗急需要油元收入來支撐經濟時,會否堅持到底?俄羅斯會否如承諾般每日減產30萬桶?須知道過往俄羅斯從未參與過油組的減產行動。
事實上,這個到最後一分鐘才能達成的協議,實在頗耐人尋味。在會議之前,油組的三大巨頭──沙地、伊朗及伊拉克放棄了交易條件,令外界一度以為今次的減產會告吹。沙地同意利比亞及尼日利亞能獲得減產豁免,但堅持伊朗須凍產,將產量控制在每日380萬桶,並堅持伊拉克減產,而所有的產油國則須遵守油組所利用的第三方數據進行評估。的確,到了最後一刻,各方才達成共識。
其次,市場對於未來數月石油庫存量或許太過樂觀。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這些庫存量或需要最少一年才會下降。單是油組減產是不足夠扯高油價的,因為油組以外的大產油國例如加拿大、巴西及哈薩克斯坦,在未來12個月都似乎有更多的油田出現。總括來說,明年油組加上非油組的產量,甚有機會多於今年。
第三,美國的頁岩油產量亦不容小覷。美國的頁岩企業趁着高油價之際維持甚至增加產量,是非常合理的事。在過去兩年的油價低谷期,頁岩企業都變得非常沉寂,大幅減產以應付時艱,部分公司甚至停止生產,但當機會一到,這些公司很可能會再次投產。
最後,技術的進步亦會推高未來全球的石油產量。
密切留意沙地減產態度
基於上述數個原因,筆者認為油組的協議最終很可能會未如所願,來自非油組的承諾太多、也太空泛,而且欺瞞的引誘實在太大。再者,油組並沒有機制打擊那些違反協議的國家,一旦有類似情況發生,油價將再次受壓。
但是,誰會對油價有最終決定權?當然是沙地。這個石油卡特爾(Cartel)需要一個靈活的生產商,有能力改變生產,以達到市場所需,同時也有能力抵受到當中所帶來的痛苦。如果想將油價提升至接近每桶70美元,沙地必須大幅度減產──例如再減產100至150萬桶,並保持在此水平起碼一年。不幸的是,無論是經濟上或政治上,沙地可能都無法負此重任。鑑於局勢問題,以及經濟過於單一,沙地難以長期地作出犧牲。
該國近年致力推動經濟走向多元,設定了「願景2030」(Vision 2030)計劃,將部分低效率的國有企業私有化、削減水源和汽油補貼,並鼓勵數以百萬計的婦女加入勞動市場,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問題是這些改革都是痛苦的,而國家很可能需要高油價支撐改革。低油價環境將令「願景2030」面對更大的風險。在種種原因下,沙地最終會否為油價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