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一詞過去鮮會在投資展望中出現,我曾觸及政治和宗教等禁忌話題,但卻從未談「性」,這次可謂破例了。事實上,我學習性知識的經歷大概與大家差不多。14歲那年,媽媽問我知不知道小貓從哪裏來,我答「寵物店」,她便沒有追問下去或再深入解釋,相信媽媽早已認定我無藥可救。
身為人父後,我發誓不會對孩子重施故技,結果我從沒有與較年長的Jeff和Jennifer 討論有關性的話題。他們現已年過40,幸好沒有受我的封建思維影響。然而,踏入九十年代,由於社會開放,家長必須從小向孩子灌輸性知識。因此,當Nick 於1988年出生時,我和Sue深知必須在他取得駕駛執照及我們領取社會保障前,向他解釋他的「身世」。Nick當然並非領養回來,而是加州首批試管嬰兒,令他更加獨特(至少對我們而言),我們認為他也有權知道真相。以性教育而言,Nick很受教,在8、9歲時,某天他突然問起「嬰兒從何而來」,於是我們詳細地給他解釋他的誕生過程──醫生從爸爸和媽媽的體內抽取精子和卵子,然後在試管中混合,便形成嬰兒。他對故事似乎頗為受落,我們亦能避免長篇大論解釋男女之別。
不過,數年後Nick 看到「Victoria’s Secret」的傳單時,我們便遇上最大的難題。Sue通常會盡快扔掉傳單,但這次卻被Nick捷足先登,他不但對那些平庸的模特兒極感興趣,也對品牌的名字充滿好奇。他問:「爸爸,Victoria’s Secret 是什麼?」我腦中立刻浮現兩個問題,究竟他想問Victoria’s Secret這個品牌是什麼,還是想問Victoria的秘密是什麼?如為前者,相信他只是對傳單好奇;若為後者,便涉及我一直避而不談的話題。我答道:「不太清楚。」然後拿走他手上的傳單,如Sue一樣的把它掉進垃圾桶,並企圖轉移話題:「你知道小貓從哪裏來嗎?」他答:「寵物店。」我不禁舒一口氣,一方面為他的正常反應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亦很滿意自己在如此敏感的九十年代履行了父母的責任。
現今的經濟及金融市場也有同樣重要的問題,我整理出其中幾條,希望藉此說明現況,亦避免像解答「小貓來自寵物店」或「Victoria’s Secret 是什麼」時那樣含糊。問題如下:
1)以信貸為本的金融體系何時會崩潰/瓦解?
當可投資資產風險過高,而回報過低時,金融體系便岌岌可危。雖然危機尚未出現,但低/負回報信貸正逐漸被換成概念上及實際上的黃金或現金。屆時體系將會去除一切槓桿,以現金為核心,黃金等實物資產則作為較高風險的外部資產,而且更加可取。央行能創造銀行儲備,但若風險過高而回報過低,銀行未必願意提供貸款。若情況持續,不斷創造信貸的策略便無法在零息環境中發揮作用。
(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