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稱,中國人民銀行於年初已放棄採用市場價格,作為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大家懷疑人民幣滙率市場化和國際化走回頭路,及後人民銀行公開澄清,滙率市場化的方向沒有改變,強調人民幣滙率以穩定為基調。可是觀乎近期人民幣滙價持續下跌,人民幣兌美元已跌破658,是2011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本港人民幣資金池續減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數據顯示,本港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截至4月底為7230億元人民幣,較年初8521億元人民幣已減少15%,而且是連續3個月下跌。去年1月份數字為9814億元人民幣,在15個月內,本港人民幣存款減幅為26%,少了四分之一。
面對人民幣持續貶值,香港的投資者失的多還是得的多?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簡單,隨着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和資金往來緊密的程度看,我們和內地是唇齒相依的關係,而且內地對香港經濟和金融的牽引力愈來愈明顯。那麼我們就簡單一點,直接以錢來衡量我們的得與失。
人民幣兌美元輕微貶值
香港投資者自2004年開始不斷以港元兌換人民幣作為賺息賺價的工具,這樣的光景已在去年8月11日結束,當時人民幣突然連續3天貶值,推翻了人民幣滙價20年「有升冇跌」的大趨勢。以今天的人民幣滙率兌換回港元,每人的成本價不一樣,有賺有蝕。但以買外幣的心態來看人民幣,以【圖1】為例,人民幣兌美元自年初以來是輕微貶值1.6%,反而人民幣兌歐羅和日圓貶值之勢非常明顯,買人民幣不如買澳元。
資料源自:彭博
買人民幣或其他外幣,主要考慮兩個方向,一是這種貨幣相對港元、美元的升值潛力,二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利息差距。筆者認為現階段或未來一段時間內,買入人民幣沒有亮點。
中資券商大手買入藍籌
內地有一句說話是「躺着也中槍」,意思是無妄之災。今天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再次高漲,香港的一些資產是躺着也能受惠。筆者說的是香港股票市場,5月23日港股單日成交量縮減至437億元,本周二5月31日的成交量則大幅飆升至1000億元以上。市場的解釋是投資者憧憬A股在6月中將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資金湧入股市,及MSCI指數轉換和調整成分股的比重,因此成交量大增。
除了上述因素外,筆者留意到,這批價值300多億元的成分股大部分被中資券商掛牌買入,其中騰訊(00700)的比重被調低後,股價反而上升,資金追捧的都是市值大和流通量大的藍籌股、國企等,與經濟的基本因素不「靠譜」。
筆者想起了在過去一年人民幣滙率大幅波動和貶值後,內地人士來港購買大額美元保險的數量直線上升,這是曲線對沖內地人民幣資產貶值。內地投資者透過「滬港通」買入以港元計價的股票,何嘗不是以港元資產對抗人民幣貶值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