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兩大央行美國聯儲局和日本央行議息,筆者認為真正能觸動市場的應是日本央行,不是聯儲局。重點不是聯儲局這個月還是6月才加息,也不是多少次的問題,因為加息一至兩次對美國經濟不會有太大影響,金融市場也作出了準備,包括聯儲局在今年內不調高聯邦基金利率。相反,日本面臨的困境較美國複雜得多,日本也是QE政策的最老資格實驗室,對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具啟發性。
日央行可以做的不多
「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分別是量寬貨幣政策(減息和買債)、圓滙貶值和經濟結構改革,第一和第二支箭已射出,但殺傷力不能持久。第三支箭聽聲者已經射出,卻不知射到哪兒。日本的消費稅已由4%增加至8%,按照計劃,明年4月會調高至10%,可是在本周議息前夕,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政府考慮發放消費券以刺激經濟。也有傳聞說執政自民黨考慮建議引入更多海外勞工,以抵消勞動力不足和人口老化問題,這個建議包括允許這些合資格海外勞工之後申請永久居留權,觸動了移民政策的底線,日本真的無計可施嗎?
這次日本央行議息,可以做的事情也不多,一是擴大買債規模,二是加深負利率的效應,三是買入更多股票。
國債貨源歸邊增波動
繼續買入更多債券可行嗎?理論上可以,但這裏值得一提的是,本周所有JGB的孳息率已跌至0.4%以下。根據彭博資料顯示,40年期的JGB息率低至0.31%,30年期的0.3%,10年期負0.07%,5年期的負0.21%。大家要關注的不是負利率能有多深,而是如今日本央行的持貨已佔整個JGB市場的35%。如果日本央行減持債券,JGB的價格將無可避免急跌,令債息飆升。亦因為貨源歸邊的影響,JGB市場的表現與商品市場一樣的波動。在3月底,60天的JGB波幅指數達5.48%,是15年以來最高。
滙價債息不能同時跌
值得深思的是今年1月29日,日本央行宣布實行負利率的時候,債息是跌了,但日圓卻反方向大幅升值,至4月中,日圓兌美元升值最多曾達9%。為什麼實行負利率後,所有的債息都下跌時,日圓不跟着貶值而是升值呢?因為日本央行不能在同一時間內令日圓滙價和JGB孳息向下,只能二擇其一。如果日本央行干預日圓滙價,即買美元沽日圓,日圓的流動性減少而削減買債的規模,結果是負利率的效應消失,日本的債息便會大幅上升,前功盡廢。
日本已實行零利率政策超過20年,如今進入負利率年代,其對經濟和金融資產價格的邊際影響力遞減,是明顯不過的事實。負利率也會帶來一些違反經濟學理論的現象,是深層次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華爾街日報》早前報道一位丹麥業主Mr. Hans Peter Christensen的情況,當他打開銀行寄給他的季度按揭賬單時,他不用付任何利息支出,相反,銀行付給他相等於38美元的利息收入。這個世界變得太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