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談積金局近日發表的《強積金制度15年投資表現回顧》研究報告,焦點論及強積金表現高於同期平均通脹,年率化回報達3.1%,當中更納入專題報告,以探討不同資產風險水平、開支比率與表現關係的比較。
先講開支比率與表現的關係,當中有兩個值得驗證的迷思。其一是開支比率愈高的基金,表現是否較為優異。部分成員可能為追求「明星基金」,願意付出較高的管理費,這是否物有所值呢?其次就是開支比率較低的基金,表現有否因為開支較低而掌握先機。
開支比率高或影響表現
積金局的點陣圖分析,無法就強積金基金開支比率與其長線投資表現的關係得出結論。部分開支比率較高的基金,其回報低於開支比率較低的基金,反之亦然。這代表部分基金的開支比率較高,可能只是行政開支或供應商收取的費用較高所致,與管理團隊的質素並無直接關係。
若進一步以Pearson相關系數進行測試,可見大部分資產類別的相關性呈現負值,當中以混合資產基金及保守基金的負值水平較高,反映這兩類基金的表現容易受到開支比率的影響。當開支比率較高時,基金的表現便會較差,反之亦然。這可能是由於這兩類基金的回報相對較低,及不同供應商的開支比率差距較大。
股票債券混合可降風險
一般而言,標準差是量度風險的重要指標,以百分比顯示,表示於指定期間內資產表現出現變化的機會率,數字愈高代表風險愈高。根據積金局的研究,不同類型的基金於過去15年的每月回報標準差都有不同,股票基金為5.4%、混合資產基金為3.5%、債券基金為1.2%、保證基金為0.6%、貨幣市場基金及其他基金為0.2%、強積金保守基金為0.1%。這與普羅成員的認知相符合,即是純股票基金的風險最高,加入債券後的風險將會下降,而純現金(保守基金)的風險則最低。
成員絕不希望強積金出現虧損,奈何市場走勢難測,但了解最低每月回報能有助我們明白不同資產的風險水平。過去15年的月回報統計顯示,股票基金一個月內最多曾虧損20.6%,相等於五分之一的資產值,波幅更達3.8(20.6/5.4)個標準差。然而,此情況實屬罕見,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期間才會出現如此高的風險水平。
往績表現未必代表未來
至於地區股票方面,香港股票基金的風險最高,標準差為6.0%,最低每月回報為-21.5%;北美股票基金的風險則最低,標準差為4.4%,最低每月回報為-17.9%。由此可見,若成員希望維持股票比重而同時能降低風險,可考慮將部分香港股票基金的投資,轉換至其他地區的股票基金,如環球及北美,其股票基金的標準差也是低於4.5%。
成員必須注意:上述分析僅基於過去15年的數據,只供參考。投資市場的環境變化可使風險水平出現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