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首個交易周,中國A股市場兩度錄得逾7%的單日跌幅。本文將審視股市調整的原因,並探討當中的啟示。
滬深300指數分別於1月4日及1月7日跌逾7%,觸發新推行的熔斷機制,導致停市。我們認為股市大跌的原因,主要是政策措施相關的緊張情緒升溫所致,多於是實體經濟所造成。儘管去年12月份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遜於預期,但由於外需疲弱、產能過剩及通縮壓力等問題,市場早已廣泛預期製造業繼續放緩。此外,雖然服務業採購經理指數有所回落,但去年10月份至11月份指數因推廣活動刺激而表現強勁,加上新業務量及勞工需求仍見增長,我們認為去年12月份的服務業表現僅為正常調整。
暫停實施熔斷機制挽信心
減持禁令將到期解除,是市場波動的一大原因。去年股市大跌期間,中國監管當局曾禁止於任何公司持有5%以上權益的投資者減持公司股份,冀能穩定股市表現。投資者憂慮一旦「解禁」,或會觸發新一輪拋售潮。再者,新推行的熔斷機制本身亦加劇股市跌勢。股市跌幅達5%後,投資者爭相在跌幅觸及停市標準前拋售股份。而A股市場的投資者行為多由市場情緒主導,加上零售投資者佔比甚高,拋售情況便更為嚴重。有見及此,當局已於1月7日晚暫停實施熔斷機制,並修訂減持禁令,以挽回市場信心。
人民幣短期內跌勢料持續
另一邊廂,人民幣急挫亦導致環球市場震盪。中國人民銀行早前曾表示,在岸人民幣滙率將由僅參考美元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定價,其後當局已發布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貿易加權滙率的實際比重。儘管當局試圖讓在岸人民幣於受控的情況下貶值,但隨着在岸與離岸人民幣的差距擴大至歷史高位水平,可自由買賣的離岸人民幣亦繼續大幅貶值。
在岸與離岸人民幣差距擴闊,表示離岸市場的投資者預期,人民銀行會在短期內讓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滙價繼續近期的跌勢。雖然預期在岸人民幣兌美元會進一步下跌,但當局亦須表明,這種外滙機制的變動其實是防止在岸人民幣定價過高所需的措施。鑑於中國繼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開放其資本賬,當局須在獨立的貨幣政策及固定滙率之間作出取捨。
穩定貨幣長遠增長利好訊號
人民銀行利用外滙儲備入市干預,近日我們亦看見人民銀行再度運用儲備,從而將人民幣維持於較高水平,這做法已消耗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因此中國應盡早讓市場力量在滙率的釐定中發揮更大作用。我們認為,人民幣於2016年首月貶值,並非對貨幣的短期操控,而是中國慢慢穩定貨幣長遠潛在增長的利好訊號。
世界各地的人民幣融資並不廣泛,意味着中國金融系統即使出現任何緊縮,對環球市場的影響亦屬有限。倘人民幣更為疲軟,應會繼續打擊投資者情緒,短期內對環球市場構成下行壓力。不過,我們認為中期而言人民幣不會進一步貶值,原因是人民幣兌美元貶值須穩定且循序漸進,方能避免人民幣以貿易加權計過度升值。
中國經濟基本因素被掩蓋
大型投資者減持禁令將到期解除、熔斷機制及新股發售方面的改革,均為影響投資者心理的重要因素,短期內中國A股及香港股市將繼續受其影響,而中國經濟本身的基本因素反被掩蓋。不過,未來數月中國當局很可能加大寬鬆貨幣政策的力度,配合供應面的改革,從而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