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5年4月14日 專家評論

按實補價與片區開發

香港政府近年積極尋求突破,優化土地運用方式,以推動城市發展及經濟增長。近期,當局提出新的補地價計算方式,允許業界根據實際建設規模來計算相關費用,而非按照最高可建樓面作為標準。此舉旨在減輕投資者財務壓力,提升市場參與意願,並加快建設進度。

現行的地價補償制度要求業主須根據土地的最大可發展規模支付相關費用,無論實際規劃如何,都需按照這一最高限額進行繳付。這種方式雖然確保政府能夠一次性獲得較高收入,但同時也讓不少潛在投資者卻步,尤其在市場波動的情況下,部分持有土地的公司寧願暫緩計劃,甚至擱置項目,導致部分土地長時間未能發揮應有價值。

新模式則引入更具彈性的方案,允許發展者根據具體落實的建築面積來支付相關費用,使他們不必在早期階段一次性投入龐大資本。這一改動有助於降低財務風險,促進企業在可控範圍內進行階段性發展,並讓未來增建的部分可隨着市場需求而靈活調整。此舉不僅能吸引更多投資進場,也能提升城市內土地的實際利用效率。

此外,這一政策的提出,正值政府積極發展城市北部的關鍵時刻。當局期望透過此類調整,鼓勵企業參與土地開發,推動產業多元發展。

尤其有關引入私人資金作大型片區開發,這個按實補價的政策,極為重要,一定可以大大增加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過去,土地的補償計算方式較為固定,使得部分發展商在規劃大型項目時,面臨資金壓力及市場不確定性的挑戰。新措施的推行,將讓企業得以根據實際用途來衡量投資計劃,有助於吸引不同類型的產業進駐,促進城市的長遠發展。

在現時中美的激烈貿易戰爭中,任何大型項目的前景開發都面對龐大風險與極之不穩定的投資環境。業界普遍認為,這項調整將對產業規劃帶來正面影響。以過去某些大型住宅或商業計劃為例,企業往往因未能與相關部門達成一致,而延誤整體進程。新制度可減少相關分歧,使土地交易變得更為靈活。此外,政策的彈性亦有助於不同類型的建設項目落地,如創新科技產業、生產設施等,這些設施的實際需求未必要用盡土地容積率,新制度能使這些項目更容易推進。

然而,這一方案仍需考量部分細節問題,例如當建築物分期興建,且部分樓面未來可能轉售給不同業主時,如何確保餘下可發展空間的權益與補價機制不影響後續規劃。此外,若土地長期維持部分未開發狀態,政府如何確保最終能夠收回合理的土地價值,避免資源閒置,也是一大課題。

除了土地補價機制的調整,政府亦正檢討短期租約條款,研究延長租期至10年或以上,讓企業有更穩定的經營環境,以便長遠規劃投資方向。這一措施亦有助於減少企業面對的政策不確定性,提升發展意欲。

整體而言,新的補價方式為市場提供更具彈性的發展模式,使企業能夠循序漸進地規劃建設,減少財務壓力,同時提升城市土地資源的運用效率。若能適當處理潛在問題,該政策將有助於推動城市建設步伐,促進經濟繁榮,並吸引更多企業在本地投資發展。

余錦雄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