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建築歷史課堂上,經常會探討到文化源頭及追索文化原因,往往都是一個文化的誕生建基於河流、水源、食物及天然資源等。唸建築史必定研究古希臘文化,追索當年古代社區活動文化起源必然會出現Agora這個名字,該名詞意思就是一個聚集民眾,聚集居民及社區的市集現象,「市集現象」由古至今都是一個非常實際,非常貼地及接地氣的一個民生活動,每天都必定聚集民眾為民生的基礎經濟,同時又簡單又直接的一個好去處。
今天市集這個現象仍然以不同形式出現於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以不同檔次重生供應不同時代方式的貼地消費者。根據古希臘兩千多年前市集文化就是將當地居民日常需要的日用品、食物蔬果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以非常便宜可靠價錢之下作為交易,亦是民眾可以互相交流的廣場。當時的市集亦會有一些經商的外來團夥商人,引進境外商品令當地居民受惠。兩千多年來這種市集文化都在不同形式再次包裝,再次重新演繹及包裝下,舊酒新瓶的方式推陳出新,在現今社會尤其是經濟不景氣時期大受歡迎。
談到歐洲市集文化,不得不提及英國倫敦多年來的都市重建保育市集,由於英國倫敦歷史文化悠久;加上當地極有濃厚市集文化及藝術氣息,因此驅使不同地區市政府亦善用不同的商機與機遇將不同的舊街市舊工廠等舊建築以保育方法將它搖身一變,變成大受歡迎的市集文化,然後以現代包裝手法將該市集再加上一個光環,將不同的主題重新注入市集,令到不同市集有着獨特的個性,吸引大量商店設舖,連鎖經營或個別特色店都紛紛加盟,給遊客及本土人士參與及消閒。
隨口說說倫敦近期成功市集包括貼近金融中心的Borough Market成功注入文化市集,以活化舊街市建築,然後用新營運模式注入街市檔及美食,再從旁邊鐵路底部改建為設計藝術元素;另外不同檔次地區亦有不同主題文化;其中,Old Spitalfields Market主打中檔雜價攤,以舊家品、古玩雜物文化作招徠,加外賣攤檔作特色小吃掃街風吸引遊客,再加上新建的附樓設有新興小型掃街式小食店吸引大量遊客及當地上班族,午飯時間可以說是插針不入!
倫敦著名旅遊市集必定要談到Covent Garden, Camden Town的Camden Market, Bricklane及Greenwich的Greenwich Market等,各具特色,不同個性的市集以不同背景的舊建築改建而成,獨特元素以餐飲、大品牌店舖、精品店等集一身,當中的打咭點亦多不勝數,各具個性總不會重複。
回到南半球,澳洲悉尼亦有一個新市集文化孕育發展,就是將舊紅磚建築物位於著名唐人街中心,搖身一變分成兩份,空間裏面一半依舊賣遊客紀念品,但另外一半就注入新大排檔元素,將大排檔市集飲食文化重新包裝,以亞洲食物及西方飲食混合,重新演繹注入能量,增加經濟,給遊人打咭成為亮點,令唐人街再一次成為一個旅遊景點,當中的元素亦令大家聯想起新加坡馬來西亞那些戶外大排檔搬進室內,成為悉尼新聞的專題報道。
今日世界經濟不景氣,各國都因為關稅問題令股市有所波動,對未來前景未必有太明朗的預測,雖然大家都未必去到一個「勒緊褲頭」的境況,但都會小心翼翼地去精明消費,因此筆者認為,香港亦值得在這環境下提倡一些市集經濟及文化,吸引內銷及吸引不同國籍遊客到來參觀旅遊打咭,亦可以再次重拾香港昔日本土美食或香港昔日飲食文化光輝。
何周禮
何周禮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及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