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半年,香港住宅樓市經歷很多大大小小的變化,包括疫情之後出乎意料的經濟蕭條、政府全面撤除辣招、全球政治劇烈動盪、東西方貿易戰激烈和最近的預期減息潮開始等。這些變化對樓市都有重大的影響,未來樓市的走向究竟如何?現在的情況又是怎樣?或者可以試圖用新盤銷售的成績來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截至9月底,私人住宅樓宇,不包括居者有其屋、私人機構參與興建居屋、租者至其屋等計劃,由發展商出售的一手樓盤單位總計銷售數字為11920個;銷售總金額為1350億元左右,平均每個單位大約價值1133萬元。2023年同期的數字,分別為8890個單位、總金額1068億元、平均每個單位大約價值1201萬元。
成交價格水平方面,市場亦有意見提出,住宅樓價從幾年前開始輾轉下挫約30%,而之前在高位以建築期付款計劃購入新盤單位的買家,在樓盤入伙時需要完成交易;由於樓價下跌,引致物業估價及按揭不足,買家必須支付額外多出來的首期才能上會,如果買家沒有能力「抬錢」,又或者樓價跌幅遠大過已支付的首期,部分買家可能寧願撻訂止蝕離場。估計未來幾個月有十多個新盤入伙,當中有數千個選用建築期付款的方法,總成交金額接近300億元,令市場擔心是否有撻訂潮的出現。
可能亦因為這樣,最近有7個新盤的發展商已宣布延遲幾個月入伙,當中採用建築期計劃的約1800伙買家,會延期至明年上半年才需要完成交易。如果明年初樓市氣氛轉旺,增強買家入市信心,便可以避免撻訂潮發生;相反,如果樓市每況愈下,那麼就意味撻訂潮有機會在2025年上半年爆發。
把今年首三季和去年同期兩組數字互相比較,可以發現每個單位的金額輕微下跌,顯示市場消費力仍然疲弱。而銷售單位雖然增加了3030個,大約40%的正增長,但比較從前樓市興旺的時間,仍然是有很大的不足。況且售出單位的呎價,一般都比高峰時期下跌約25%至30%以上;再加上之前所述觀察到的現時一手樓宇銷售狀況,可以有一個初步結論,到今天為止,樓市肯定是沒有上升的趨勢。
那麼樓市又會否繼續下跌?一些分析員的預測,樓市可能會再下跌10%至20%,主要的理由就是供過於求。
雖然說,今年首三個季度的銷售單位數目算是不少,但發展商似乎傾向首先銷售遠期樓花,所以對降低快將完成樓盤可銷售單位數目和貨尾單位,未有太大幫助。依據中原網上資料,2024年前三季落成私人住宅估計有大約2.7萬伙。而其中未推售單位約9800伙,貨尾單位7300伙,合共待售單位約1.71萬伙,佔全年估計落成量高達約63%,售出比例只有約37%。
房屋局早前公布未來3至4年的住宅新盤潛在供應數據,顯示住宅未來供應量創下近年新高。估計未來5年總共落成的單位約9.6萬個,而當中有四成多會在未來24個月之內完成。換句話說,短期內每年可供市場吸納的單位超過2萬個,比對每年估計吸納量不會超過1.5萬個,供過於求的形勢非常明顯。有說近期流標不斷,會大幅影響中期的整體供應。但如果計算來自土地契約修訂/換地、私人重建等私人主導項目的供應,中期供應的數量相信會十分充足而穩定。
不過,是否供過於求?筆者個人相信,未來5至10年的供應量,只是充足而穩定,但沒有造成太大的過量。現時減息潮已經開始,剛剛美國有作出第二次減息,降低25點子,這些都是樓市的利好因素;加上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的各式各樣人才計劃、投資政策和刺激經濟政策等,未來的樓市應該會踏入一個長期平穩的狀態,雖然沒有上升的動力,但維持現有的價格水平,是不太困難。
隨着市場需求逐漸升溫,若香港樓市能繼續保持價格穩定並調整供應結構,相信未來幾個季度,市場的活力將會逐步回升。對於長期投資者及首次置業的買家而言,如何抓住機會,選擇合適的物業,將成為未來市場發展的焦點。當前,有需求的市民可以有更充足的時間,挑選自己認為適合的地區和樓盤,完成擁有理想居所的想法。
余錦雄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