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中產:買樓賭注太大!
2019年11月27日

在香港,安居從來不易,不同世代有不同煩惱。60後的阿Ling儲了十五年錢再加「父幹」才夠首期,幾十年奮鬥終於脫離「樓奴」行列。70後阿Kim見證政府力推置業貸款計劃,推市民上車,卻不幸遇上金融風暴、沙士。90後中產Miss Pun則指「人生不只為層樓」,形容本港前景黯淡,買樓的賭注太大。一起來聽聽不同世代不同的心聲。

60後:「不怕做樓奴」

我叫阿Ling,私樓業主,今年58歲,單身,兩年前退休,一生人只做過一份工,就是護士。

我二十歲開始工作,三十多歲才買到樓,儲了足足十四、五年錢,再加上向父母和弟妹借了約十萬,才夠錢付50萬首期。付完錢,我銀行戶口只剩下幾千元。我1994年入市,當時樓價開始起飛,我擔心再不買,首期更加遙遙無期。

哈,事隔多年,我仍然清清楚楚記得樓價銀碼是1714140,銀行貸款了120萬。當時沒有人怕做「樓奴」,按揭攤得愈長愈好,我選了當時最長的20年,如果可以做30年,一定會揀,因為每月可以供少一些。護士收入穩定,工資每年增加,而供款是固定的,醫管局也會津貼買樓利息,愈供愈輕鬆。

最初供樓那三四年,為了省錢,我完全沒有去旅行。每月供樓款項7000,佔入工一半。幸好我從來都不是「大花筒」,而且我公餘時間玩戲劇,完全沒有時間消費。

我覺得人生應該要有長遠規劃,想買樓就要有恒心儲錢。

70後:「一層樓令我有鬥心」

我是阿Kim,一名專業修甲師,剛剛賣了居屋買村屋。小時候,我一家六口住在一間100多呎的公屋。空間這麼小,長大後,我們便要想辦法搬出來。

95年,我二十五歲就成為了居屋業主,想不到第二次就中籤(白表)。其實當時我和先生都未準備好,因為剛工作不久,沒有積蓄付首期,也沒有「父幹」。實用面積600多呎,樓價是120萬,一成首期是12萬。幸好銀行可以借首期,但利息比較高。

人生中最大的難關,是因樓而起。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引發樓市泡沫爆破,樓市跌勢長達6年,1999年實質按息曾高達14厘。我試過同一個月內收到四封來自銀行的信,每一封都是講加息,本來月供7000,竟加到一萬。屋漏兼逢連夜雨,那時經濟低迷,我先生被迫減掉一大截工資,影響供樓能力。

為此,我更加勤力工作。美容行業計佣金,多勞多得。我每日超長時間工作,周末也不休假,很少在家。

因為年紀輕輕已經要供樓,我不得不勤力工作,朋友說我是「工作狂」。如果我住公屋,可能會懶些。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好慘,以前居屋100多萬,現在是500萬,工資卻仍然是萬多兩萬,怎能夠負擔?話雖如此,許多人仍踴躍嘗試,但抽中機會非常渺茫,想捱都無機會。

90後:「人生不只為一層樓」

我是中學老師MissPun,私樓租客,28歲,今年1月結婚,我先生是一名90後公務員。我們的起薪點都是3萬多,財政穩健,但這個時勢,不知能否稱得上「中產」?

由大學拍拖到前幾年,我倆都打算結婚時就買樓,因為我們收入不俗,加上各自原生家庭都住在私樓。但是去到2017年,樓價實在貴得無法負擔,較「是正」的新盤最低入場費都要600萬,背上數百萬的債務,風險太大了!於是我們屈服,覺得租樓算喇,最緊要地方舒服、乾淨企理。

我不想做「樓奴」,覺得置業不應該帶來20至30年的壓力,不想每日起床就要諗:「我不能夠無咗份工,因為我要供樓!」

上一代儲錢買樓,長遠回報更大,但香港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經濟體,現在500萬的樓10年後能否升到5000萬,我好懷疑。

兩代人對香港前景的看法不一樣,以前是經濟起飛、前途光明,現在卻充滿不確定性,政局不穩、經濟下行,大家的賭注不一樣。

就算結了婚,我都做不到未來5到10年的長線規劃,因為整體生活環境不理想,大家不開心,何必再為層樓捱呢!

——節錄自十一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