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包圍政治 中央對港耍太極
2019年11月4日

撰文:司馬燊 北京專欄作家

北京冷眼旁觀

北京覺得還無需對港出手,或者說還未到需要衝到前台的地步。

要釐清北京的態度,可以通過這麼幾組對比關係。第一,中港關係。中靜港動,反映到總體態勢上,北京以不變應萬變,靜待時機。

第二,文武關係。文攻武備,反映到具體戰術上,開動喉舌媒體打「文宣戰」,而武力之劍藏而不發。

第三,政經關係。政冷經熱,重拾「打土豪、分田地」的法寶,輪番炒熱經濟民生議題,極力淡化甚至迴避政治民主訴求。

第四,內外關係。安內攘外,使出慣用的「反帝」伎倆,將矛盾焦點轉移到中美對抗上,分散對香港問題本身的注意力。

目前,港府和反對派雙方實際都已呈疲態。反對派提出五大訴求,本欲討價還價。但北京高層不理不睬,不表態,不對話,僅由港澳辦發言人進行了幾次程序性的回應。北京沉默之外的話外音顯然是:反對派沒有資格與北京對話。這種倨傲姿態,帶給反對派深深的挫敗感和失落感。反對派希望「一鼓作氣」,北京則在打一場消耗戰,等待反對派「再而衰,三而竭」,並最終成強弩之末。

煽動民粹 轉移矛盾

北京不怕香港人造反,而怕內地人造反,最擔心的是香港的叛逆之火,延燒到內地。北京為香港劃定了3條不容挑戰的底線:一是危害國家主權安全,二是挑戰中央權力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權威,三是利用香港對內地進行滲透破壞的活動。其中第三條是關鍵。只要內地保持穩定團結,則香港再大的事,都是小事。

煽動民粹,是北京處理一切問題的不二法門。通過渲染暴力,將香港反對派塑造成一個負面形象,並取得了相當的效果。香港反對派引起內地網民的反感,並不完全是官媒洗腦的結果。內地的互聯網封鎖並不能完全阻止「翻牆」,而且每年赴港游規模數以千萬計,許多內地民眾對香港資訊有相當的了解,也有自我判斷。內地民諺曰:「冤有頭,債有主,出門左轉是政府。」

如果遭遇不公正待遇,攻擊政府被視作正義復仇,而如果打砸普通商舖、破壞公共設施、危害普通人正常生活,則很難獲得諒解。香港「黑衣人」癱瘓機場、癱瘓地鐵、打砸商舖等做法,很難獲內地民眾認同;至於拆除智慧燈柱,更是反智主義行為。而蒙面戴口罩的做法,在內地民眾看來,屬於敢做不敢當、膽小怯懦的表現。因此,內地主流民意的支持,為北京處置香港問題提供了了底氣。這是戰略層面的自信。

有了戰略自信,那麼香港問題就是戰術層面的具體問題。對立陣營可妥協的空間其實很有限。反對派認為五大訴求「缺一不可」,除非全部滿足,否則都不會接受,將繼續抗爭。對於北京而言,可能妥協的選項,如適度放寬普選、部分改組港府,暫時緩解民怨,釋放誠意。不過,一旦開了口子,反對派很可能得寸進尺。這個後果,誰都不願意承擔。且事實的確如此,在港府9月4日宣布撤回修例之後,黑衣人的抗議活動並未減少。

北京三管齊下

於是,北京採取打太極的方式,不正面出擊,而是側面迂迴。目前主要是三管齊下。首先,迴避政治,主打經濟路線。內地官媒幾乎從來沒有提到「普選」二字,而只提「港獨」,將香港亂局的原因歸結到地產霸權、住房難題,偷梁換柱,用經濟民生問題掩蓋政治問題。採取階級鬥爭的手法,以內地商機為要挾,逼商界領袖站隊表態,是當開明紳士,還是當反動財閥。

9月8日李嘉誠提出希望「網開一面」後,中央政法委官方微信「長安劍」公開斥責:「提出對這樣的人網開一面,無非就是縱容犯罪⋯⋯。向李首富發問:怎麼當年沒見你給香港市民『網開一面』?」

政法委公開表態,以往是很罕見的。今年,中央政法委副書記、公安部長趙克志加入中央港澳協調小組擔任副組長,這也是該小組首次有強力部門負責人加入。趙克志年初曾在全國公安廳局長會議上強調,必須防範抵禦「顏色革命」,堅決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和破壞活動,不斷深化反恐怖、反分裂鬥爭。

而香港現在已經被定型為「出現恐怖主義苗頭」、「帶有明顯的顏色革命特徵」、「港獨」分裂勢力。這種情況下,政治妥協顯然更不可能。

其次,繼續炒作民粹,轉移視線,甚至用花邊新聞來消解抗爭本身的崇高性。除了何韻詩、黃耀明、杜汶澤之外,周柏豪、陳鍵鋒、王喜等藝人也因支持或同情反修例的表態,而被起底、抵制。NBA火箭隊因為姚明曾經效力,在中國本是人氣最高的球隊之一,因球隊經理莫雷的挺港言論,不僅火箭隊被封殺,央視斷絕了與NBA的合作,中斷比賽直播。但這種無限上綱的極端方式引發了民眾的不滿。在抵制了NBA幾天之後,內地網絡直播便很快恢復。

再次,將美國定為「幕後黑手」。迴避內部問題,將戰火燒到美國身上。對於美國在香港問題上的一系列動作,北京可謂是「愛恨交織」,既擔心,又求之不得。假如國際社會都保持緘默,北京就必須正面面對香港民意,等於承認對港管治出現了問題。而美國的介入,成為天然的標靶。從9月份之後,這是一個很清楚的轉變。通過對外鬥爭,還能夠借此凝聚國內民意。實際上,無論是香港,還是對台灣、西藏、新疆,這都是一貫的套路。

政治打壓 經濟利用

當然,除了外宣手段上的需求,也有經濟層面的考量。香港問題納入了中美博弈的大局。美國希望借此在貿易談判中增加籌碼。而中國更擔心的是美國以香港作戰場打金融戰、貨幣戰,動搖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導致資本流出,進而打壓中國發展。北京在密切關注金融市場動向,防止九七年的金融危機重演。政治打壓經濟利用總體來說,北京對港是軟硬兼施,政治上強硬,而經濟上釋放紅利的大方向不會變。

8月18日,北京出台《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當中不少措施,被解讀為是要深圳來取代香港、放棄香港。隨後,許多財經界知名高官和智囊,如前重慶市長黃奇帆,前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國務院研究室原司長陳文玲,都表達了鮮明的挺港態度,在相當意義上可以折射出高層對香港共識:政治問題沒得談,經濟角色不能丟。

可以看出,北京對香港的地位作用,還有着清醒的判斷,因而不會輕易去打破罈罈罐罐,那無異於玉石俱焚。如果說政治上是消耗戰,經濟上則是一場持久戰。無論政經,北京都不會輕易撕破臉皮,在香港投入決戰。而斬首式、割喉式的突襲,即動用武力,更很難成為選項。

——節錄自十一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