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學禪修 應對反叛期
2019年9月5日

禪修觀念日漸流行,近年有團體舉辦專為兒童而設的禪修營及課程。圖為法鼓山今年於台灣舉行「兒童日」時的場景。(法鼓山世界青年會提供)
禪修觀念日漸流行,近年有團體舉辦專為兒童而設的禪修營及課程。圖為法鼓山今年於台灣舉行「兒童日」時的場景。(法鼓山世界青年會提供)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

「其他人說troubletwo(兩歲反叛期)好難管教,好幸運,沒有在我們身上出現。」對爸爸Michael及媽媽Joyce來說,禪修功不可沒。

一歲學靜坐

結婚後,某次他們參加為期五日的禪修營,深刻體會到「靜心」的神奇效果。Joyce說:「那時我已懷孕六個月,胎兒本應周圍郁,但那五天好安定,好似不太動。」Michael接着補充︰「一出營又立即郁,好戲劇性」。

女兒出世後一年,兩人開始教她禪修,「一歲時開始靜坐,直至現在五歲,都會定期練習。」日子有功,他們親身體會到,禪修能幫助女兒表達及覺察情緒,「當小朋友有自己想法、情緒波動時更能幫手,因為他們自小有練習,學會放鬆改變心情」。

每晚,Michael一家都習慣先禪修靜心。(鄭雲風攝)
每晚,Michael一家都習慣先禪修靜心。(鄭雲風攝)

眼見坊間未有相關服務,他們遂決定義務替法鼓山香港道場開辦三至六歲的兒童班,更見證一對母子的明顯改變。

「3至6歲的兒童未完全懂得表達及處理自己的情緒,當他們在班上出現情緒時,我們會選擇陪伴並鼓勵兒童說出來。到活動後期,家長發覺子女有明顯改變,由說不出為何宣洩情緒,後來更能融入課堂。」Michael笑說︰「我不是有magic,只是我先處理好自己情緒,再用平和的心,跟他互動」。

除了幫助兒童放鬆,他們強調家長一同學習禪修,從而覺察及理解子女情緒也是非常重要。

香港人生活緊張,難免將工作情緒帶回家。Joyce坦言:「夫婦間一定有情緒,有時都會火遮眼,需要互相提點,因為小朋友看在眼內。」Michael形容,小童如同一張白紙,容易受父母影響,若家長先處理好自己情緒,應對子女情緒時可事半功倍。

禪修不單是靜坐,亦有不同形式,例如音樂禪、托水缽,吸引兒童參加。(法鼓山世界青年會提供)
禪修不單是靜坐,亦有不同形式,例如音樂禪、托水缽,吸引兒童參加。(法鼓山世界青年會提供)

親子陪伴最重要

曾經,有父母多次提及,子女經常「嬲爆爆」不出聲,Michael細問後,發現他們平日都有相同行為,直指子女實質上是模仿父母。Michael說:「有時可以從小朋友入手,疏導情緒,但家長都要轉變。」因此,他要求親子一同出席兒童班,「如果只有子女做得到,回家後是沒有意思」。

另一種坊間常見管教誤區,是父母選擇忽略子女發洩情緒的背後原因,寧願壓抑他們表達感受。「最常聽到父母說,不要喊、不要郁、不要嘈。」有時甚至說出「唔要你」、「一二三,行」等「暴力語言」,結果小朋友更難認識情緒,「原來我喊會被人鬧,那還可跟誰說感受呢?」

相反,他們時刻覺察子女情緒,願意花時間等候他們表達,「陪伴是好powerful的行為!」

有一次,Joyce發現女兒一臉憤怒,決定先慢慢引導:「你好似有點唔開心喎。」女兒沒有詳細解釋,只說:「對,我好嬲。」此時,Joyce以遊戲方式應對,笑盈盈說:「我估下你為何嬲,我有多少次機會?」隨即說了數個似是而非、好笑的理由。慢慢地,女兒已將專注力轉移,「最後她已經沒有嬲,當成遊戲,開始覺察自己情緒」。

鼓勵表達 疏導情緒

於動畫電影《玩轉腦朋友》,提及人腦有五種情緒「朋友」,分別是「阿樂」、「阿愁」、「阿躁」、「阿憎」及「阿驚」。主角「阿樂」為了保持主人高興,一直拒絕讓「阿愁」掌控情緒,直至最後,才驚覺悲傷的情緒亦可令人洗滌過去,重新振作,每種情緒缺一不可。「喊,能疏導不開心的事,家長說不准嬲、不准喊,只會令人沉下去」

Joyce表示,禪修有助親子學習接受及回應情緒,愈早學,好處愈大。

情緒、行為往往是互相影響。當父母願意從子女角度出發,理解對方情緒,原來他們亦會仿效。有次Joyce感到不快,女兒不但留意到,更一臉天真地說:「如果同你一齊做某些事,會否令你開心呀?」

憶及此事,Joyce突然鬆了口氣說:「呀!你真係會覺得有人關心我,原來同行是有回報的,好感動。」她強調,親子之間學會「同心同行」十分重要。

——節錄自九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