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優勢 補內地中產短板
2019年8月18日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今年7月,美國著名經濟學家Eswar S. Prasad在《紐約時報》撰文,指中國不再需要香港(China no longer needs Hong Kong),引起巨大迴響。

「他有盲點!」博源基金會(2007年註冊於香港)學術委員會委員丁學良教授指出:「他的觀點只是基於經濟統計數據,沒有考慮到更廣泛的社會和民生層面。」

內地出生的丁學良是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曾在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執教多年,對香港有長達20年的觀察。身為社會學家,他在接受本刊專訪時,以公共政策視角出發,暢談香港對於內地六大民生範疇「實際和潛在的貢獻」。

第一:在港出生內地嬰兒

2001年終審法院裁定內地人在港所生的嬰兒擁有香港居留權,導致雙非嬰兒(父母均非香港居民)數目由當年的620個上升至2011年的3.6萬,「逼爆」香港嬰兒床位,2013年政府出招煞停。

世事往往福禍相依,丁學良這半年來的研究發現,這批在港出生的內地孩子將是香港社會的「粉絲」。「僅僅以深圳為中心的這一塊,就有20萬,再加上他們的父母、祖父母,最少有100萬。」這意味着什麼?「他們的家庭計劃、投資離不開香港,孩子將來上學、工作,一有機會就會到香港來。」

換句話說:「這100萬人只希望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好,而且希望香港的社會、經濟、法治愈來愈好!」畢竟他們當年跨境產子,就是因為欣賞香港有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他說:「在西方來說,他們就是你(香港)的選民。」

第二:嬰兒奶粉

內地人「狂掃」香港奶粉,皆因2008年內地發生三聚氰胺事件,國產奶粉誠信破產。丁學良推算,香港水貨奶粉的網絡,「至少到長江以南」,而價錢則拾級而上,「深圳比香港貴一倍,北京則貴兩倍」。現在內地中產抱怨最多就是「奶粉貴」,香港NGO「全球化監察」在2017年發現,內地家庭每月的「奶粉錢」,竟相當於父或母月入的40%。

他提醒,中國已於2016年實施「兩孩政策」,嬰兒數目將會增加,對香港奶粉的需求更高。「嬰兒奶粉不是化妝品,而是必需品。無論有意識或沒意識,他們都不希望一個可以買到可靠奶粉的制度消失了。」

第三:醫療、疫苗

內地的短板,往往突顯香港的優勢。上年,內地大型疫苗公司長春長生被揭發疫苗造假,受影響的兒童高達25萬。此後,除了奶粉,香港的兒童疫苗也深受內地人追捧。

其實,內地同胞一直信賴香港醫療品牌,不惜千里迢迢來港求醫。丁學良說,他認識的許多內地中產、有錢人,每當遇到一些比較重要的手術,例如涉及眼睛、心臟、筋骨等,都一定要到香港來做。「或者來香港買器材和藥品,回內地做。」他說,醫療保障也是必需品,覆蓋面會愈來愈大。

四億中產撑香港

在今年兩會中,發改委主任何立峰透露,中國有4億多人屬於中等收入群體,居世界第一。這些「中產」收入穩定,累積了一定財富,不用再為溫飽煩惱,反而注重生活素質。「中產一定需要安全的居住環境、吃喝、醫療、保險、子女教育。」這些生活指標,全世界的中產都差不多,跟文化沒有多大關係。

他說,如果內地中產階級愈來愈大,對香港社會的理解就會愈來愈強。「以前大陸太窮了,你民生搞得再好,它也跟你接不起來。現在兩地收入差距縮小,內地人的生活需求跟香港人差不多。你要的,也是他要的。」

丁學良認為,香港在公共政策研究方面比較弱,應該要加強推動。 (鄭雲風攝)
丁學良認為,香港在公共政策研究方面比較弱,應該要加強推動。 (鄭雲風攝)

——節錄自八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