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金融戰突顯「兩制」優勢
2019年8月6日

中美兩國經濟戰,香港成為博弈籌碼,外界擔憂誤中副車。前耶魯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卻認為,美國或中國打「香港牌」都不是壞事,反而更加突顯香港的獨特地位。當貿易戰轉為金融戰,香港對內地的經濟價值,只會升、不會跌。

黃愛琴本刊記者

回歸初期,董伯伯(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有一句口頭禪:「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但近年卻有不少專家唱反調,指出如果內地發展得太好,香港就再無利用價值;反之,如內地發展遇到樽頸位,就需要倚重香港的特殊地位。

香港港大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是前耶魯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在內地成長,八十年代赴美留學。對於近年甚囂塵上的「香港衰落論」,熟悉中港經濟的他強調:「香港是中國的無價之寶!」

金融戰是「好消息」

A股的總市值雖已「大幅跑贏」港股,但他認為這只是表面繁榮,背後離不開政府的操控,因而缺乏活力,難以持久。除非內地讓司法、市場監管和媒體都享有高度的獨立性,否則「上海取代香港」,只是一廂情願的看法。

他強調,港人不必妄自菲薄,香港在法制、金融行業和一般服務業所積累的經驗和優勢,都是獨一無二的,「任何內地城市都不可取代,包括上海和深圳」。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新冷戰」中,香港對內地的經濟價值只升不跌。

第一、香港作為一個獨立關稅區(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會員)、世界貿易組織(WTO)獨立成員,即使美國制裁中國,也可全身而退,留下「有用之軀」,報効國家。事實上,當去年5月特朗普打出科技戰第一炮──封殺中興,習近平即親自指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皆因根據1992年訂立的《美國—香港政策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美國承諾給予香港「最惠國待遇」(與中國區別對待),並讓敏感技術輸港。

去年底美國發表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年度報告》(2018 Reportto Congress of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就披露一些美國嚴禁出口到中國內地的軍民兩用敏感高科技,在香港卻通行無阻。雖然中國成功加入WTO,但是仍然面對不少貿易配額、壁壘限制,香港則是世界知名的「自由港」,正好可以彌補內地的「短板」。

第二、香港可取代美國,成為中資上市、融資主場。陳志武指出,美國參眾兩院正在推動一些法案,限制中國公司到美國上市融資。基於美國資本市場不再「安全」,大量中概股、內地獨角獸公司將會轉移陣地,以香港作為首選上市地點。「A股市場管制太多,不是真正的市場。在香港的聯交所上市後,中資照樣可以接觸世界各地的投資者,這是一個好事情。」正所謂危中有機,金融戰對香港而言,反而是「好消息」。

不難發現,以上「獨特價值」,都是建基於「一國兩制」。陳志武說:「『一國兩制』保證了香港的資本市場和獨立關稅區的價值、角色和意義,正因為中美在多個領域產生衝突,香港的獨特價值就更加突出。」他預計,中國領導人將更加重視香港,並且會進一步強化「兩制」的重要性。

打「香港牌」不是壞事

但悲觀者認為,兩國爭霸,位於中國前沿的國際城市香港,已成為這場博弈的籌碼。近期美國官員、國會議員紛紛表示,由於近年香港「高度自治」受到侵蝕,中港趨於等同,要考慮取消香港的優惠待遇。陳志武覺得,短期內,《美國—香港政策法》被取消的可能性很低。香港是否會失去獨立關稅區身份,最終要看「一國兩制」能否有效落實。對此,他表示樂觀:「從鄧小平一輩到現在的這些中國領導人,都知道維持兩制有益無害,這是政策大方向。」

實際上,「一國兩制」的設計,是沿襲中央政府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恒久策略,視香港為中國的離岸經濟體,既保持與世界經濟互動的窗口,又保護具有中國特色的體制。隨着近年「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落實,香港作為接通外國資本的橋樑角度,更加是有增無減。

他淡定表示,香港並非獨立國家,卻擁有特殊身份、文化,因此美國或中國打「香港牌」,「可能本身是一種現實」,「對香港社會也不一定是壞事」。他以法治作為例子,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大)是唯一能夠對《基本法》作出解釋的機構,但是香港社會卻認為人大偏向內地,不代表香港。國際輿論正好扮演獨立的「球證」角色,「是一種讓香港的《基本法》達到某種平衡的力量」。

其實,多方同時進行訴求,從而達成一種持份者都能夠接受的妥協,往往是國際社會普遍的運作現實。他說:「正因為每一方都看到香港社會的獨特性,所以才會拿着香港來說事情,以達到他們的目的。香港作為一張牌,更突顯了香港社會的價值。」

——節錄自八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