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盡佈「通天眼」 智慧城市藏圈套?
2019年7月10日

撰文:許創彥 本刊特約記者

香港地,鏡頭多。自從數年前,旺角三擲鏹水彈後,「天眼」開始無處不在:在銅鑼灣,每分鐘就有50人入鏡,46支鏡頭是用來瞄準「垃圾蟲」;在觀塘,所謂「有片有真相」,警方都與時並進,於去年底試行街拍,監察違例泊車。

「留意周遭環境,就會發現愈裝愈多鏡頭,而且是來自不同政府部門」,港大教授傅景華告訴記者:「香港其實已收集了大量數據。」新鮮出爐莫過於今年《施政報告》提及要建「智慧監獄」,將透過生物特徵、維生指標,甚至人臉識別技術,利用影像分析監控在囚人士,「鏡頭已經不止於拍攝,而是可以進行辨識」。

威權味濃

過去幾年,傅景華一直研究內地微博、微信,並研發軟體「WeiboScope」將「被河蟹」帖文修復,自然是很熟悉國情,對「社會信用系統」亦不陌生。不過,比起中國「老大哥」壓境,傅教授反而更憂慮香港自己先變「老大哥」,因政府種種「作風」,「愈來愈傾向採用威權管治。」

他相信現階段,香港各區監控鏡頭,還未至於所有都懂識臉,但強調政府可輕易應用,加上近年管治趨威權化,「就值得擔心了!」他認為管治作風轉向,可見於本港屢現種種「史無前例」的事件,包括FCC(外國記者協會副主席不獲續簽)、DQ(立法會參選人遭取消資格),「全部都沒經法院裁決,而是透過行政措施打擊異己」。

海關拒批入境、選管會否決參選,傅景華稱多個政府部門都享行政權力,「若然大家都選擇採用,以達致管治效果,影響將會很大」。如是者,出現愈來愈多監控鏡頭,這位學者產生連串疑問:「究竟什麼部門裝鏡頭?全港總數共多少?安裝位置在哪?鏡頭瞄向哪兒?」

數字模糊

上述問題,早於8年前,前保安局局長李少光都有清楚答案,表明警方沒在公眾地方設閉路電視,以及運輸署、康文署等五個部門、約2.4萬部攝影機的數量詳情、使用規例及資訊儲存守則。不過,到去年5月,時任局長黎棟國只籠統回應,指至少八個部門設攝影機,包括運輸署、房屋署、康文署、食環署、環保署、警務處、入境處及海關。詳細數字,付之闕如。

「當數據愈做愈大後,不可排除政府會應用,尤其當它有威權化傾向時」,傅景華舉例,眼下五花八門金融科技App,無時無刻採集用戶數據,若然當局知道交易紀錄後,基本上可以輕易查出轉賬、金錢往來紀錄,從而推敲出人物關係,甚或可作為證據,「這會否用來執法呢?」

尚未認真討論的,傅景華認為還有「智慧城市」,「名字的確動聽,但正正是靠剛才兩點(高科技及行政權力)來支撑,究竟對社會有何影響,大家似乎不太了解。」無論如何,這位傳媒研究學者,對手機程式就相當戒備,微信、支付寶、PayMe及「轉賬易」,至今仍不敢沾手。

——詳盡內容請閱2018年11月號《信報財經月刊》封面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