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勝硬功 情緒偏誤礙投資
2019年5月16日

撰文:楊邦、鄧肯

上一期談到認知謬誤(CognitiveErrors)中的信念偏差(BeliefPerseverance),我們今期將會續談訊息處理(InformationProcessing)和情緒偏誤(EmotionalBiases)可能帶來的缺失。為方便讀者不用翻閱上期,有關行為金融偏誤的總綱分類可以參考圖一。

錨定基準影響估計結果

先談一下錨定偏誤(AnchoringBias),建議大家可和身邊的朋友做一個小測試。小測試的內容為要求不同的朋友分為兩組,每一組於5秒鐘內,分別估計l×2×3×4×5×6×7×8和8×7×6×5×4×3×2×l的乘積是多少。

研究顯示儘管兩道算題的答案明顯一樣,但受測試者的估計卻會大為不同,前者的答案往往會高於後者。據心理學家分析,研究結果是由於算式次序的不同,影響受試者心中的錨定標準,如以由小到大排列算式,則估算的結果亦會較小。這個偏誤就是錨定與調整(AnchoringandAdjustment)。在具體投資上,不難見到一些老散,早期已將一些增長股的目標價定於極高水平,往後即使基本因素大幅改變,令到該增長股的增長故事已不復再,但投資者卻因為受限於此前的定論,令新定的目標價未能跟隨事勢轉變,客觀地作出大幅調整。

生活體驗不一定靠譜

楊邦還記得報章經常報道某某散戶因為多年前用過某公司的產品後,覺得體驗不錯,故此借機買入股票投資,然後股價大漲幾倍,從而印證投資來自於生活的道理。故事很美好,事實上也不乏這些成功例子,但是否觸手可及的投資均屬好的投資呢?須知好公司不等於好股票,錯誤混淆兩者可能會謬以千里。如千禧年電訊盈科(00008)的世紀收購案,當時合併兩間公司均屬知名品牌,提供的電訊服務也是香港人日常必用,最終李先生促成高估值的收購,andtherestishistory。電訊盈科至今股價跌剩約4.71元,較2000年初最高的約140元(經多年股份合併和派息等因素調整後計),跌了近97%〔圖二〕。由此可見,有時決策的結論很易受到研究時有幾容易可以得到這些數據而左右,這種謬誤便是現成偏誤(availabilitybias)。

子華神教落,「做人無公關」好大鑊,理解框架效應(FramingBias),就能分辨出公司的話術怎樣包裝同一個消息。這裏楊邦可以引用1980年代著名的「亞洲疾病問題」(AsianDiseaseProblem)的實驗結果。實驗給受試者一個假設情境:目前亞洲正流行一種罕見疾病,將會奪去600人的性命。美國政府提出兩種方案抵抗疾病,詢問受試者會選擇哪個。方案A:執行後將有200人獲救;方案B:執行後,600人裏會有三分之一的機會獲救,三分之二的人無法獲救。心水清的讀者不難發現其實兩者描述的結果是同一樣,算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變奏。但實驗結果顯示,實際選擇方案A的人有72%,選擇方案B的有28%。

研究員接着又做了一個實驗,問到如果方案A執行後,確定400人會死亡;方案B執行後,600人中會有三分之一的機會無人死亡,三分之二的人確定死亡。這次,卻只有22%的人選擇方案A,78%的人選擇方案B。同樣,研究員給出的方案其實全然一樣,只是用字着眼點差別在「救回」和「損失」性命上,受試者的反應就會大相逕庭。

其後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塞勒(RichardThaler)延續這個研究,建議如何應用框架效應,來公布好消息和壞消息:如果手上有幾個好消息,就分幾次公布,因為分別經歷的快樂會大於一次給足;如果有多個壞消息,就一次公布,因為好幾次損失的痛苦感加起來,會比只痛一次更大。由此推論,在收到愛股捷報頻傳時且莫開心,應該謹慎辨別所謂的捷報是否拆開來慢慢分布。

心理戶口亂章法

最後有關認知謬誤的還有心理戶口偏誤(MentalAccountingBias)。楊邦記得十幾年前在大台的半小時處境劇中,有一集是講「CaptainNancy」飾演的角色因為家中的秘寶失而復得後,在家中宴客。對CaptainNancy而言,雖然財富上好像沒有增加,但這筆卻似是意外之財,與辛苦掙回來的血汗錢價值自然不同,故此較容易揮霍掉。

走筆至此,所談的認知偏誤其實都可以透過詳細記錄、反思自己等的行為習慣而獲得改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想得慢一點、仔細一點,不厭其煩的覆核自己的決策理據。這些都可以依靠後天的訓練和鞭策糾正,決策時的根據。但是在決策時會碰到灰色地帶,情緒偏誤卻會影響我們作出最理想的結論,而偏偏這些情緒偏誤卻是難以克服的。

——節錄自五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