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友」缺論述 投資心理有學問
2019年4月9日

撰文:楊邦、鄧肯

香港人最鍾意隔岸觀火,成日話上網最緊要睇留言,楊邦以前偏偏少睇。不過人愈大愈覺得自己眼界狹隘,受一眾老友開導,楊邦早前特設臉書專頁,希望與網友切磋交流。臉書雖然上多了,但財經討論仍然少去。原因是瀏覽時總會發現有「看透世情」的網友,在大升市或大跌市時,食住花生評論老散心態,然後發帖狙擊某某名家,不僅口誅筆伐,更會改圖作曲,雖極富娛樂性,但話卻說得太盡。

部分網民甚至揚言觀察討論區的活躍度,可理順投資周期的循環,但楊邦認為此結論不外乎歸納出散戶的「平安喜樂憂懼驚怖」心理狀態。偶然參考這些留言對判斷市況或者有點insight,但對操盤修為未必有大幫助。

無論如何,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是投資者必須面對的議題,這亦是為何基本分析派與技術分析派均需大量閱讀的原因。閱讀能使投資者從前人的經驗中,站在巨人的肩膊上前進,自然少走冤枉路。

探討投資者心魔的學問千門百法,老外就學術地歸納為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亦是CFA資格試中必修課題。籠統而言,我們所稱的投資者心魔,老外稱為行為偏誤(Behavioral Biases),可分為認知謬誤(Cognitive Errors)和情緒偏誤(Emotional Biases)兩類。其中,認知謬誤又可分為信念偏差(Belief perseverance)和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莫讓情感左右決定

認知謬誤和情緒偏誤有什麼重大的差異呢?前者其實大多時對一些基本統計和數據忽略和錯誤處理而引發的決策弊病,基本上可以透過學習,透過客觀分析數據來糾正。而情緒偏誤則訴諸情感,讓情感左右決定。要知道投資是一種考慮概率、回報和風險的活動,要事先得出非黑即白的標準答案近乎不可能,故此投資者很多時會運用自己經驗,因此難免受主觀情感影響,進而左右投資決定。

自我實現預言:世上最準

有人話世界上最準的預言,就是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放諸投資上亦準,這種Bias被稱為確信偏誤(confirmation bias)。情況猶如情人眼裏出西施,但現實是靚女還是會撩鼻屎。在投資錯誤時,大多數投資者還是會死抱不放,而不會否定之前自己所下的錯誤結論,「能持續獲得糟蹋亦滿足」。要解決這個偏誤,要麼找到第三者不斷挑戰自己,要麼不斷列出反對自己的意見。

其次就是過分保守(conservatism), 楊邦會稱之為抱殘守缺,具體來說就是老散不願意接受新資訊,而左右自己此前下的決定。其中一個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此前決定投資的原因已經不存在,但老散總是心存僥幸,等價格升少少才沽貨離場,想不到的是「再回頭已百年身」,股價已經泥足深陷,逼得整個組合沒有轉身空間。要改善這個謬誤的話,唯有提醒自己抱持初心,要求自己review組合時公平評核各項數據。

至於馬後炮謬誤(Hindsight bias), 說的就是投資者在獲得成功回報後,回溯時過分高估自己當時的預測能力,其實相關投資決策的準確性可能只屬麻麻,只是結果碰巧符合投資決策。下次再採用相關的投資策略下重注,結果當然牙煙。這是賭海浮沉的賭徒最常出現的謬誤,如有球迷估中幾次波膽,便牙擦擦以為自己預測奇準,注碼翻倍。

有老友常跟楊邦說每次睇波途中去廁所,愛隊都會被入波,所以每次捧愛隊時都會死忍至半場休息。套用網絡名言:「真是荒謬,把自己看得那麼高」。事實雖然如此,但偏偏就有老散認為某些股票會因為有自己買入了幾手貨後,市場會因而對股份青睞有加。更甚的是,有一些交易員更會瘋狂增加交易次數,以為可以谷旺個市及股票,殊不知一人之力只屬滄海一粟。這個謬誤被稱為操縱幻覺(illusion of control)。

貝葉斯推斷:妄用短期趨勢

最後,就是投資者將一些短期的趨勢誤作常態,又或者採取一些少數案例作為評估的基礎。雖然在統計學上,在缺乏資料時,常會使用一種貝葉斯推斷(Bayesian Inference)的方法來增加預測精確度,也是會用較近期的少量數據作出預測,但統計學家一般會採取更嚴謹的方法去採納這種推斷法,而非妄用短期趨勢。

如最近一隻科網股因為盈利爆發而升勢凌厲,投資者便將個股升勢放諸同一行業內的其他股份,而漠視個股的升幅可能祇因其獨特的利好因素。這亦是很常見的散戶偏見,就是胡亂炒落後,而不知道領先股的獨特營運優勢可以令領先股強者愈強。

最後,楊邦想借用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名言作結:「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What gets us into trouble is not what we don't know. It's what we know for sure that just ain't so.)。

——節錄自四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