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ETF | 2013-08-20 05:00

梁雪真

篩選ETF看3大因素

在環球波動市況下,交易所買賣產品(ETP)愈來愈受追捧。7月份環球ETP的資金流更回升至441億美元的水平,當中股票ETP表現最為突出,吸引了393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本港的散戶投資者普遍偏好直接投資股票,取其買賣操作簡單便捷,又可以對自己的投資組合瞭如指掌。不過,投資單一股票,有時容易承受投資過於集中的風險。投資者如看好個別股市,不妨考慮透過股票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投資於其追蹤的一籃子相關證券,在把握市場升勢時又可分散風險。

以較低成本涉足廣泛市場

買賣ETF與買賣普通股票無異,投資者只要通過股票經紀戶口,便可進行交易,操作上同樣簡便;另一方面,投資者每買入一個基金單位,便同時分散投資於該ETF所追蹤的一籃子證券,因此所承受的風險會較直接投資於多隻股票為低。

此外,透過ETF,散戶也可涉足以往較難進入的地域或資產市場,例如新興市場、商品、定息證券等,成本不但較採取主動型投資的互惠基金為低,又可在交易時段內即時買賣,靈活性更勝一籌,因此愈來愈受投資者歡迎。

挑選ETF考慮3大因素

在本港,現時在聯交所上市的ETF共100多隻,種類五花八門,投資者有可能感到花多眼亂,在挑選時可以留意以下的因素:

1)成交量不同於流通性:別以為成交量低的ETF,代表其流通性不足。ETF的流通量,取決於ETF單位及所追蹤的一籃子證券。新發行的ETF由於需要時間滲透市場,初期的成交量也許較低,但ETF所追蹤的卻有可能是市場上流通量最大的證券。

此外,在場外進行或通過買賣雙方對盤的交易,不一定會於成交紀錄中反映。由此可見,成交量並非反映ETF流通性的有效指標。投資者在選擇ETF時,最重要是考慮有關ETF所追蹤的資產,是否配合自己的投資目標與資產配置需要。

2)評估ETF表現要留意兩項指標:第一項是追蹤差異(Tracking Difference),另一項是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追蹤差異量度ETF與所追蹤指數在某一特定期間內的回報差異,即高於(或低於)指數的程度;至於追蹤誤差則反映有關回報差異的波動性(以標準差量度),即ETF回報相對於指數回報的持續性。

一隻ETF有可能追蹤誤差低,即ETF回報相對於指數回報的差異不大,但追蹤差異卻高,顯示該ETF的表現持續偏離所追蹤的指數。故此,投資者在比較追蹤相同指數的ETF時,應同時比較其追蹤差異及追蹤誤差,才能夠較全面掌握不同ETF的長期整體表現。

一般來說,長期投資者較關注追蹤差異的表現,反觀短期投資者則較著重追蹤誤差,原因是ETF相對於所追蹤指數的波動性,對短期回報的影響有可能較大。

3)總開支比率低不一定物超所值:總開支比率雖然涵蓋營運ETF所需的大部分年度支出,但卻非投資者進行買賣的唯一成本。投資者在選擇ETF時,還要留意經紀佣金和買賣差價的交易成本。ETF的買賣差價可受多項因素影響,包括所追蹤資產的流通量、基金規模,以及參與莊家的數目等。

事實上,誠如航空公司的收費一樣,飛往同一目的地之機票價格高低不一,而優質航空公司的收費往往高於安全紀錄較差的小型航空公司。因此,除了考慮成本因素外,投資者在選擇ETF時還須考慮其他因素,包括ETF的表現、結構、流通量,以及ETF發行商過往的表現。

緊貼ETF發展把握新機遇

自全球第一隻ETF於1993年在美國上市以來,ETF的數目、成交量及資產類別不斷高速擴展,反映此種被動型的投資策略,在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日漸擔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希望緊貼全球趨勢的本港投資者,應與時並進,才可把握新金融時局所帶來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