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13-07-15 05:00

康禮賢(Mark Konyn)

亞洲股市受壓的背後

以往,當歐美股市表現強勁時,新興市場(包括亞洲股市)亦隨之造好。事實上,若投資者預料已發展市場將經濟復蘇,一般會增加新興市場的持股,促使新興市場過度反映已發展市場的利好表現。然而在過去兩年,兩者的關聯已不再存在。自2010年底以來,新興市場表現遜色,落後於已發展市場,對已發展市場狀況轉好亦反應遲緩。隨著投資者展望歐美兩地的經濟轉佳,新興市場與已發展市場之間出現新的關係能否持續仍未明朗。然而,從若干重要的經濟發展可見,投資於新興市場可能需面對困境,而亞洲市場將要奮起應付挑戰,在新興市場中脫穎而出,方能吸引國際資金流入。

中國對全球新興經濟體的影響舉足輕重,明白當中的相互作用,有助投資者預測新興市場的資金走向。

儘管中國的金融體系大致封閉,但其經濟發展對全球市場影響深遠,特別是在商品超級周期表現優秀的新興經濟體。回顧過去,只要中國經濟以雙位數字的比率增長,其對商品的消耗便會帶動原材料和能源價格飆升。因此,生產商品的新興市場發展蓬勃。巴西和俄羅斯的增長便是由中國的經濟發展帶動。

自環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貿易和產量急挫後,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由內地信貸擴張,以及旨在刺激內需的量寬貨幣政策所支持和帶動。中國政府為維持增長,以投資及借貸取代數量和價格日漸下跌的出口和製造業,但無可避免造成投資效益欠佳,且無以為繼的問題。自年初及新領導班子上任以來,中國便銳意減低內地經濟對信貸增長的依賴。

在中國政策轉變的同時,市場揣測美國聯儲局亦準備結束量寬措施。現時,中國著眼於增長質素,而非整體增長率。其政策之一是減慢信貸增長步伐。預料信貸管理並不容易,有時甚至會對經濟增長造成干擾,因此在過去數周,市場憂慮中國的流動性緊縮,繼而削弱股市信心。

現時,全球多個市場已感受到中國經濟放緩所帶來的影響。商品價格自高位回落,資源相關國家的貨幣已貶值,澳元便是最明顯例子。此外,與中國貿易聯繫強勁的國家,亦因貿易額減少而受累。鑑於全球已逐漸適應中國增長放緩的趨勢,對於那些依賴中國商品消耗的新興市場國家,投資者已減低對其經濟增長的預期。

環球投資者若有意投資於亞洲及其他新興市場地區,一般會考慮廣泛投資於各新興市場,而非集中於個別地區。因此,若投資者對新興市場增長的預期逆轉,資金會流出整體新興市場,而非單單流出曾受惠於商品價格上升的國家。這正是截至6月底的過去5周,新興市場基金錄得有史以來最高資金流出量的原因。鑑於投資者撤離高風險資產,新興市場基金合共走資245億美元。

中國增長放緩,並非導致投資者贖回新興市場基金的誘因。觸發基金贖回潮的原因,是市場憂慮聯儲局撤回寬鬆的貨幣政策,帶動利率揚升。隨著投資者沽售債券,導致孳息上升,形成市場的憂慮自我實現。

若資金流出新興市場的原因是美債孳息上升,那麼在中國經濟放緩下,投資者重投該等市場和制訂策略時可能更感困難。亞洲市場若希望吸引資金流入,需待投資者對中國緩慢的增長步伐處之泰然,並有能力區別亞洲經濟體與在經濟增長中依賴商品消耗的其他新興市場。也許這需要一段較長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