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13-07-10 05:00

市場洞察 譚慧敏

經歷調整 亞洲股息策略仍可取

自從美國聯儲局發出部署退市的訊息後,一些在近年低息環境下大受追捧的收益型投資,表現亦開始回落。當中,亞洲股息投資策略由於具有長線增長前景支持,未來料會繼續受到希望「財息兼收」的投資者垂青。

部分投資者或許認為,投資高息股只是熊市時的防禦策略。但事實上,亞洲高息股不僅可提供持續的收入來源,其長期表現亦超越整體市場。在過去10年,MSCI綜合亞太(日本除外)指數所提供的股息,若計及將股息再投資的複合效應,約佔年化總回報的40%。在澳洲及台灣等個別市場,股息的作用更大,佔同期年化總回報的一半。

除可觀的收益率之外,亞洲高息股自2000年以來的表現一直超越大市。在MSCI綜合亞太(日本除外)指數中,最高40%股息率的股票自2000年至今錄得的總回報,比最低40%股息率的股票高出530%。

也有投資者質疑,股票派息越多,盈利增長也應越慢,因為企業將現金用於回饋投資者,而不是用於未來經營。但是,這種關係在現實中卻並非絕對。在很多國家及地區,股息收益與每股盈利增長之間整體成反比關係,但也有些地區能夠同時提供吸引的股息及可觀的盈利增長。

在過去三年,MSCI綜合亞太(日本除外)指數的平均股息率為3.0%,而平均每股盈利增長率為13.8%。美國同期的平均每股盈利增長率大致相若,達13.7%,但平均股息率卻更低,只有2.2%。在亞太地區(日本除外),澳洲、中國、台灣及泰國的股息率及盈利增長率都相當可觀。從行業類別來看,亞洲的科技硬件股及非必需消費股亦能兼顧股息及盈利增長。

亞洲企業由於現金流量充裕,而且負債率較低,因此股息可望繼續增長。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亞太區(日本除外)在過去10年的年化每股股息增長率最高,達9.3%。區內個別市場中,中國的每股股息增長最快,其次是新加坡及澳洲。歐洲的每股股息增長最慢,年增率僅為6.3%,原因是當地企業在環球金融危機後開始儲備現金。相比之下,美國的派息率自2009年觸底後已迅速回升。

亞洲高息股在近年受到投資者追捧而表現向好,但現水平估值並不昂貴。在MSCI綜合亞太(日本除外)指數中,高息股的中位數12個月預期市盈率為12.9倍,略高於12.2倍的長期平均值,但低於整體指數13.7倍的中位數市盈率,亦低於MSCI綜合世界指數高息股13.1倍的中位數市盈率。

當中,部分防守類股票例如房地產投資信託、醫療保健及必需消費股,現時估值相對較高,但亦有部分市場或類別的估值仍然合理,而且提供可持續的股息收入,例如中國及南韓。最近市場對聯儲局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的擔憂,令高息股遭拋售,反而可為看好股息策略的投資者提供趁低吸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