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ETF | 2014-09-16 05:00

Jeffrey Johnson

本土偏好對投資組合有何意義?

放大圖片

本土偏好是指投資者傾向把大部分投資組合投資於本土資產而非海外市場。我們認為,這是出於以下的潛在原因(理性及非理性),包括:

• 期望-投資者覺得本土市場的表現較海外市場優勝。
• 債務對沖-透過投資於傾向與債務一起升跌的資產,能有效地為該等債務進行對沖。
• 跨國公司-部分投資者認為投資於跨國公司,能讓他們的投資組合達致所需的全球多元化。
• 偏好熟悉的市場-即使投資組合的風險回報可能較低,但投資於熟悉的市場較為安心。
• 貨幣-貨幣走勢可以提高或降低整體回報,例如2013年,貨幣走勢令香港投資者的環球股票回報下跌約2.5%,但令泰國投資者的回報增加6.4%。投資者或者因為害怕這些波幅而專注投放於本土股市。
• 資本增值、股息、利息收入及交易稅項均會影響國際投資組合分配的方向。
• 本土的地緣政治風險亦必須考慮在內。世界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把新加坡、香港及馬來西亞列為5大政治動盪機率偏低的安全區域,而菲律賓及越南則排名最低,分別處於排名表底部的27%及15%。
• 本土市場的交易成本及流動性亦擔當重要角色,因為本土市場與國際市場的交易成本或有差別。

香港投資者本土偏好屬溫和

我們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協調投資組合調查(Coordinated Portfolio Investment Survey)數據計算所得,整體而言,香港投資者對股票投資的本土偏好程度屬溫和(在他們的股票投資組合中,香港股票部分佔1%;而香港可供投資的股票資產則佔全球股票市場市值2%)。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投資者的本土偏好程度遠低於多個其他國家,當中潛在原因眾多,相信香港的金融及商業樞紐地位,以及其相對集中的經濟體系是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反映所有投資者包括個人及機構投資者的情況,但其他數據則顯示,個人投資者有較強的本土偏好。例如,根據2014年強積金計劃統計摘要,整體而言香港投資者分配54%的股票投資資金在香港市場。

除了集中投資於香港市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亦顯示,香港投資者明顯傾向大幅增持亞洲地區股票(佔股票資產36%,但佔環球市場9%)。



資料來源:領航使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調投資組合調查及Thomson Reuters Datastream的數據計算;數據截至2012年12月31日,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能提供的最新數據。

註:本例子所指的「亞洲」為MSCI遠東(日本除外)指數所涵蓋的國家。

國際投資可達致組合多元化

投資高度集中的風險之一,是過度依賴特定市場的證券,導致對發行人或行業有所偏好。讓我們看看一隻港股成分股的股價下跌,對投資者的投資組合有甚麼影響。假設一名香港投資者持有54%的股票投資於香港指數,相當於投資組合中約9%資金投資於該成分股。倘若該成分股業績欠佳,令股價下跌兩成,整個投資組合便會下跌超過1.75%。以如此集中的投資組合而言,只是個別公司的單一事件便會顯著影響組合的整體回報。當組合集中於少數投資項目,如要達致投資多元化,最簡單的莫過於增加對國際市場證券的配置比重。

對於許多投資者來說,在偏重本地投資的意欲與全球分散投資的好處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有很多例子其實有理由偏好於本土投資。事實上,很少投資者願意轉至完全符合市場分布的組合。對於特定經濟地區(例如亞洲或歐洲)的投資者而言,個別偏重於該地區亦十分合理。提高地區性投資比重,讓投資者得以投資於多個市場,減低受任何特定國家的地緣政治風險影響。換言之,我們不能忽略放眼本土以外的市場,令投資組合更為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