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MPF | 2013-06-28 05:00

劉嘉時

把抽象的基金風險量化

談及強積金,常言要平衡回報及風險,此觀念亦適用於基金及其他投資市場,而當中風險的概念看似抽象,為普遍投資者所難掌握,甚至因此被忽略。事實上,資產價格的風險是可以量化的,較客觀的標準是透過計算基金的年度化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並與其他基金或是該基金的指標(Benchmark)比較。標準差的計算,主要是以基金在某特定時期內(如1年、3年或5年),有關基金於固定區間內的回報(如每周或每月)的波幅,作為計算資料。標準差的數值越高,反映基金的回報與回報平均值會出現較大偏差,意味波動性越大,風險亦較高。

此外,標準差是一個相對數值,並無完全統一的客觀標準,需要與其他資產比較,如基金A的1年回報標準差為5%,數值看似低,但基金B的1年標準差卻為3%,相比之下,基金A的風險就相對較高。另一方面,在使用標準差比較資產回報風險時,亦要留意比較的基礎。正如基金A的1年標準差,就不能夠與基金B的3年標準差直接比較,就算以同一期間的標準差作比(如1年),也要留意樣本採集的區間(interval)是否一樣,以確保比較的基礎一致。

在了解標準差之餘,投資者也要認識由標準差及回報所衍生的夏普比率(Sharpe Ratio)。夏普比率是由基金(或其他投資項目)的回報,在減去無風險收益率(Risk-free Rate:即在無風險的狀態下,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後,再除以有關資產的標準差計算出來。它的意義在於表達基金每承受一個單位的風險時,所相應獲得的回報。數值越高,顯示該資產在考慮風險因素後,回報較為吸引。

然而,夏普比率與標準差一樣,都是屬於相對概念,並無客觀高低的標準,而即使基金有相對較高的夏普比率,亦不代表該基金的風險較低,主要因為夏普比率反映基金每單位風險的回報,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基金雖然有可觀的回報,但同時亦有相對較高的標準差及資產價格風險,投資者宜對回報及風險有全盤的參詳,以便更有效了解基金及其他資產的風險及回報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