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ETF | 2013-06-25 05:00

陳玉冰

追蹤誤差VS追蹤差距

在衡量一隻ETF的指數追蹤效果,看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足夠嗎?

我們經常強調,大部分ETF的投資目標旨在追蹤某項指數的表現,務求達至與該指數表現非常接近的投資回報。稱得上追蹤,ETF就會運用複製策略以仿效指數表現。簡單來說,ETF的功能就是要將指數表現「盡量抄到足」。很多時,投資者都慣常以追蹤誤差衡量一隻ETF的追蹤效果,當ETF表現跟相關指數表現越貼近,就認為追蹤誤差越細,效果越好;相反,若追蹤誤差較大,效果就相對較差。

事實上,要概括掌握或評論一隻ETF的表現,投資者可以從兩個「T」入手,它們包括:Tracking Difference(追蹤差距)及Tracking Error(追蹤誤差)。從字眼去看,兩者都用於表達ETF表現相對於被追蹤指數的「模仿度」,但若細心看,兩者在ETF表現的「演繹」上各有不同,對於不同持倉時段的投資者亦有著不同啟示,而「追蹤差距」這概念就較常被投資者忽略。

首先,投資者往往認為一隻長期持續大幅度跑輸被追蹤指數表現的ETF,就等於該ETF存在較大的追蹤誤差,這觀點並不一定正確。在這情況下,該ETF應被評為「存在較大的追蹤差距」。追蹤差距用作演繹於某一段觀察期內(例如年度計算),ETF的絕對回報與相關指數之間的回報表現差距,屬一項較實際的表現評估,追蹤差距越小就代表該ETF長線表現越「交足功課」,「模仿度」越高。至於追蹤誤差,就用作表達於該觀察期內,該表現差距的波幅,以數學上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演繹,量度該項ETF與指數比較的相對回報穩定性。追蹤誤差越小代表該ETF的表現差距波幅較細,表現差距相對穩定。因此,套用以上例子,一隻表現長期持續大幅度跑輸所追蹤指數的ETF,如果跑輸幅度一直維持相若水平,結論可以是追蹤差距大,追蹤誤差小,重點在於表現差距的持續性;相反一隻表現緊貼被追蹤指數,但表現差距並不穩定的ETF,結論可以是追蹤差距小,追蹤誤差大。因此,一般短線買賣的ETF投資者或較著重投資產品的短期波幅,所以ETF的追蹤誤差較被短炒者關注;而大部分ETF長線投資者則較在意ETF的實際表現,追蹤差距絕對是首要衡量的重點。

至於影響ETF差距及誤差的因素眾多,例如每當ETF需要按指數變化重組,股份重整時所牽涉的買賣交易成本、印花稅都會增加整體營運開支,另外,當ETF組合內的現金持有比重增加,例如每當收到組合成分股之股息,這「時差」都會導致相關突如其來的現金未能即時投放於組合內進行再投資,而影響整體的追蹤效果。其他因素如股息的稅務及再投資的安排,甚至乎不同的複製策略都會引致不同的差距及誤差,譬如合成複製策略所涉及的各項掉期及衍生工具之價格差距,都對ETF表現有所影響。而我們過去曾提及的總開支比率(TER),一般就對追蹤差距影響較直接。

可見,追蹤誤差及追蹤差距都可讓投資者對ETF表現作進一步評估,對於長線的ETF投資者而言,應多探索ETF背後的費用開支,以掌握多一點影響追蹤差距的箇中原因,才能作出明智的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