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人民幣 | 2013-06-13 05:00

李振豪

投資適時控心理 人債iBond各有優點

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建議發行第三輪通脹掛鈎票據(簡稱iBond3),市場隨即引頸以待。執筆時正是iBond3作首次認購,傳媒報道多家金融機構表示市民對此輪認購如何踴躍,比前兩次認購增長多少倍云云。另外,分析員們在不同媒體「分享」心得,支持或反對投資iBond3,甚至個別分析員表示債券當股票炒,利用不同圖表分析預測iBond價格。看罷種種,明白本地投資者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眾多零售金融工具中,只有股市最具認受性,投資者對其他工具的認知相對較弱。究竟在決定投資之前應考慮甚麼因素?除iBond外另有出路嗎?

不時不食 調控心理

金融海嘯時透過衍生工具形成過度借貸,各地央行認為須以更多的資金減低其違約風險,製造市場「良好」的氣氛。但把未來多年的債務一次過償還後卻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債主手上)資金過剩令熱錢流竄於不同市場,令各國(尤其已發展國家)貧富懸殊加劇,因債仔還錢後已無資產增值,債主卻得到應該未來才得到的資金作投資。就如「末日博士」魯賓尼所謂的「完美風暴」,泡沫處處(即不是經過生產力提升而得到的資產值),只等誰和何時把它刺破。君不見金價可以數日內急轉勢?日圓可以數周內走弱數十個巴仙?本港公用股可以一、兩日內下跌10%至20%?

就如當天降大水,風高浪急,再好的船伕要安全航行到彼岸(即投資目標),談何容易?因此投資前要考慮現時的投資環境,總括可歸納以下數點:各市場波動性普遍上升﹑熱錢不單是地區性而是國際性﹑市場資金高速集結於一點亦高速撤退﹑負利率仍影響生活﹑傳統避險工具失去可信性﹑在貨幣戰下現金的實質價值逐步下降。如大家同意以上觀點,下一問題是:你願意在大潮中起航嗎?

這是一個主觀的問題,即投資者對風險的取態,並無統一亦無標準答案。就如支持投資iBond3的分析員指出風險比股票低,反對者表示回報比股票低,可是兩者是在不同角度上各自表述,無從比較。最重要明白投資是無不勞而獲的,要高回報便應承受高風險,所以要問自己願承受多少風險?資產值下降20%還是10%,或是保本。另外一個主觀的因素是投資時間,短或長期是主觀的,窩輪愛好者可能一日都太長,債券愛好者可能一年都是短,何以比較?當然,自己最清楚。大潮中起航除明白風浪外,要問有否其迫切性?是否一定要投資?繞道而行風浪較低但時間長,直線起航可迅速到達但亦可翻船。

工欲善其事 必先「明」其器

近年在聯匯下生活的香港投資者深受負利率影響,投資者變成「好息」一族,把資金投入樓市和高息股,希望至少保持購買力,此乃較保守的投資者。但時至今天仍可行嗎?如認為以債券當股「炒」者不在此論,本文只想以債論債。本港零售債券中較多投資者喜歡人民幣債券和iBond,在此作簡單比較。首先債券投資須先考慮違約風險,因無論孳息有多高,債仔破產時皆成泡影。人民幣債券只是以人民幣結算的債券,其違約風險在於發行人本身的信貸評級,可是一般國企未有國際評級,而國內評級在國際上認受性不高,因此投資人債時必先留意發行人的實力,如財務部發行的點心債較為穩健;iBond的發行人是港府,以第二輪iBond為例,國際評級為最高AAA。派息方面,一般人債派息會比人民幣存款較高,當中差距便是風險溢價,高低與否,見仁見智;以上兩輪iBond為例,最近一期票息分別有3.38%和3.48%,相信要在全球最高AAA的債券選擇中有超過3%票息,加上港府提供1%最低派息保證,iBond相信是絕無僅有。最後在流通性方面,iBond雖在港交所上市但流通性不高,人債情況相若。因在零售層面上,投資者多持有至到期,因此期間沽出機會不大,而且此策略亦可避開持有期間的利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