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ETF | 2013-06-11 05:00

陳玉冰

槓桿式/反向式ETF可捕捉多變市況

單看交易所ETF相關數據,本港ETF發展自去年開始甚有突破,但一眾ETF的投資理念只屬長倉模式,倘若投資者看淡市場則別無他選?

早陣子,筆者繼續透過ETF分享會跟小投資者交流。一如既往,小投資者對ETF相關結構及交易程序都感到興趣。與過往稍有不同的是,這回席上出現了一些資深投資者,他們問及本港ETF市場有沒有「槓桿式」或「反向式」的選擇。這些有質素的提問實在令筆者感到鼓舞。

翻查港交所資料,本港現時上市的ETF均屬長倉系列(Long Only Strategy),透過複製策略買入一籃子股份(全面實物複製策略)或各項金融衍生工具(合成複製策略)以追蹤相關指數表現。這一眾ETF現時只能為投資者提供看好某投資市場或資產類別表現的參與途徑,直接一點,只有買升,沒有買跌。倘若市場或相關資產類別突然轉勢,投資者根本無法透過本港現有的上市ETF清單,捕捉看跌的機會。再者,現時本港ETF的表現一般反映扣除相關費用成本後,緊貼相關指數或資產價格之表現,可說是一項「升幾多盡量賠幾多」的回報。倘若某位「冒險家」,極度看好某市場或資產價格走勢,想藉?現有的ETF賺取可能達到相關指數升幅幾倍的超額回報,奈何本港的ETF暫時並無槓桿式策略可協助投資者達至倍大回報之槓桿效果。

當投資者跳出香港,可發現美國的證券交易所便有多項形形色色、不同投資策略的ETF供選擇。桿槓式ETF(Leveraged ETF)及反向式ETF(Inverse ETF)都頗為流行。為配合市場走勢,不少專業投資者都看準ETF的低成本及靈活性,把其加入投資組合,以達至適時配置的效果。

試舉例,今年4月,便有讀者透過本欄查詢關於美國一項桿槓式看淡日圓ETF的資料,可見本港部分投資者都注意到ETF有助投資組合「做實事」的功能。奈何,本港的ETF選擇在投資策略上仍局限於「好倉」類別,較為「單純」。讀者所提及的ETF以美元為交易貨幣,其投資目標旨在每日(以美國東岸時間下午4時計算)在扣除收費及費用,達至日圓兌美元之匯率跌幅的兩倍表現,提供槓桿效果。日圓跌,該ETF之回報為日圓當日跌幅的雙倍;相反,日圓升,則有機會面臨超過一倍虧損。適合看淡日圓、短線(以日計)部署及風險承受能力極高的投資者。試舉另一例子,受「中國大媽」愛戴的黃金,年初至5月31日價格便跌近15%(資料來源:彭博),假設投資者今年初已制訂「棄金投股」之策略,除了運用沽空,例如黃金期貨等「高消費」短倉策略之外,另一途徑是透過桿槓式看淡黃金ETF部署,在美國交易所同樣有追蹤倫敦金價中午定價盤並提供兩倍桿槓短倉策略的ETF供選擇。面對近日極度搖擺的日股市場,美國交易所都有追蹤MSCI日本指數並提供兩倍桿槓短倉策略之ETF,該ETF從今年5月21起藉日股大幅調整可謂大派用場。可見,不同投資策略的ETF的確有助投資組合帶來亮點,而且以上ETF的開支費用均為每年0.95%(未計算佣金及港人買美股之交易成本),相當划算。即使在我們周邊的韓國交易所,亦有這類桿槓式、反向式ETF,但資產類別的選擇就相對較少。

論及風險,此類ETF有機會運用大量金融衍生工具達至投資目標,當中可包括掉期協議、期貨合約、遠期合約等,而ETF亦可能無計劃直接投資於相關資產,產品結構相比港人認識的「全面實物複製策略」較為複雜,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對於本港某部分風險承受能力及自主性較高的投資者而言,大可直接於海外交易所自行買賣,形式跟買賣美股類同。但要注意的是,這類ETF於海外交易所掛牌,非屬本港監管機構管轄範圍內,ETF一旦出現問題,本港投資者就可能要「自己顧自己」。

現時,每項於本港上市的ETF都要經過證監會審批,從現時普羅大眾對ETF的認識程度及運用度,再加上監管機構的謹慎批核模式,相信要引入相關的ETF種類還要經過若干的歷程及考驗。筆者奉勸各位投資者,耐心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