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13-06-03 05:00

Jan Poser

投資者應何時捨商品取股票?

放大圖片

商品被視為實際資產,因商品的價值洐生自其本身可帶來的實際利益,它與金融資產的關聯性低,有助抵禦通脹壓力。股票某程度上也被視為實際資產,因為投資者已成為公司的股東,能從股票得到實際價值。然而,商品欠缺股票具備的一個重要元素—股息,特別是在現今追逐收益的環境下,這是一個決定性因素。相反,商品則產生儲存成本,削弱收益,而計算商品的「公平值」亦非常困難,因為這大多取決於供求而非基本數據。與商品一樣,股票過往亦有助抵禦通脹壓力,尤其是當通脹溫和上升的時候。除上述的相似點外,能否透過一個分析模式,決定何時是捨商品取股票(或相反)的最佳時機?

之前的高關聯性逐步回落

過往,有關把商品納入高度分散的投資組合所掀起的爭議,主要是由商品與股票的低關聯性所引起,而兩者的相關度於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時則大幅提高。每周的數據顯示,自2012年秋季起,兩者的1年期關聯性再次大幅下降,但這並未於每月數據或超過12個月期間反映出來。兩者的密切關係意味著價格走勢一致,同時顯示投資分散的程度低,尤其是處於特別需要分散投資的低迷時期。於金融危機期間,股票及商品亦錄得差不多的虧損。自從2012年中,股票繼續表現良好,而商品表現則有所下降,顯示兩者的走向及相連度再次減弱。

利用指標分析出入市時機

哪些指標可反映投資者何時捨商品取股票?投資者可分析潛在指標,以便更可靠地預測額外回報或股票與商品價值之間的差異。他們亦可以特別留意進入新世紀以來不同時段(例如金融危機發生前後的狀況)。油價、石油現貨及銅存貨亦是分析的重要元素:低存貨水平顯示原材料短缺,因此價格趨向上升,對商品而言是利好跡象;商品價格高企反映需求強勁及經濟蓬勃發展,對股市有利。除了商品價格,運輸價格亦反映現時的經濟狀況,顯示產能使用率位於高水平,經濟亦見暢旺。投資者亦可考慮以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altic Dry Index)—一個全球乾散貨(主要為煤、鐵礦及穀類)標準運輸路線的重要運價指數-進行研究。實際債券收益則用作決定股票相對商品的吸引力。收益高企或正在上升顯示經濟有所增長,對股市有正面影響。最後,股市的股息高企(按照標準普爾500量度)亦顯示經濟狀況良好,對需求及股價有支持作用。

分析模式顯示目前對股票有利

整體來說,如下圖所示,如投資者自2000年底開始採納股票相對商品的分析模式(Equities relative to Commodities或ErC)進行投資,則會產生超額回報,例如利用一個把總資產的90%投資於環球股票(按照摩根士丹利世界指數量度),並把餘下的10%投資於商品(根據道瓊斯瑞銀商品指數計算)的投資組合作為參考指數及基準。根據每周數據,在相同風險程度下,股票相對商品投資組合自2000年底開始每年產生超額回報1.3%。儘管該等加權指數於2011年6月底至2012年10月底期間為負數,令商品較股票資產更具吸引力,但環球股票市場於這期間的總回報增加約8%。出現此矛盾情況是由於各央行推行大規模貨幣干預措施所致。正如上文所述,股票相對商品的模式在相若風險程度下,長遠產生可觀的超額回報。若平等衡量所有元素,每年超額回報可能跌至一半以下或每年0.45%。股票相對商品模式有助我們判斷股票相對商品的吸引力,而現時情況則對股票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