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人民幣 | 2013-05-23 05:00

方俊祥

中國貨幣政策穩中求鬆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的提升,投資者對人民幣更加趨之若鶩,其走勢及相關政策都是國際政治及經濟的熱門話題。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最新公布的數據指出,人民幣現時已成為全球第13大支付貨幣(於2012年排名第20),其使用額按年增長幅度達171%,預計成為全球十大支付貨幣將指日可待。當下全球央行齊齊擴大貨幣供應量,國際熱錢湧入中國,促使人民幣匯價數度衝破歷史高位,中央既要防止通脹壓力,同時又要保證國內經濟穩健增長,中國貨幣政策該何去何從?

國際熱錢流入推升人民幣

面對全球經濟放緩的隱憂,各國央行爭相「放水」:美國與日本央行持續量化寬鬆,從歐美蔓延至亞洲的減息潮,更將全球的寬鬆貨幣政策推向極致。而由於國內外存在利差,比起其他國家稍高的中國利率便吸引了不少國際熱錢流入,人民幣存款總額更由2012年底的91.7萬億元,迅速飆升至今年3月底的97.9萬億元,增幅高達6.7%,較去年同期大增16.1%。至於國內生產總值(GDP),雖然其今年首季度按年增長放緩至只有7.7%,但由於存款總額增速遠高於GDP增速,顯示有大量熱錢流入中國貨幣市場,故人民幣匯價不斷創新高,於年初至5月9日之最高點,人民幣已升值約1.6%。

內地經濟有尋底跡象

內地4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上升2.4%,這是由於禽流感引致的蔬菜價格上漲超過了家禽價格的跌幅;然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卻按年下降2.6%,PPI錄得負增長的情況已持續超過一年。相比起CPI較受食品價格波動影響,PPI能更準確反映內地經濟狀況,持續低迷的PPI說明內需依然疲弱,商業生產活動尚無大幅擴張。另外,儘管最新公布的4月進出口數據突出,但數據的真確性卻遭到質疑,工業增加值亦稍遜於預期。陸續公布的經濟數據紛紛顯示,內地經濟處於弱復蘇階段,早前的大幅反彈預期已得到降溫。

兩難處境中的政策出路

中央政府現正處於兩難的局面,一邊面對因國際熱錢不斷湧入而被推高的人民幣匯率,另一邊是內地經濟的微弱復蘇,政策導向則需要兼顧限制熱錢繼續流入及控制物價平穩,同時亦要適當地刺激經濟增長。假如此刻上調存款準備金比率,恐怕可能會錯誤釋出收緊訊號,進而壓抑經濟發展;若然直接下調利率水平,房價及物價恐防再有上漲壓力。

由於新一代決策層對經濟增速減慢的容忍度逐漸增高,不再強行追求「保八」目標,轉而強調健康經濟及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使未來經濟發展導向城市化及經濟結構轉型等方面。目前中國央行採取的方式是公開市場操作(即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及發行中央銀行票據)以調節市場流動性,在近月多次回購對沖外匯佔款之後,央行於5月9日重啟已停發17個月的央行票據。該期票據期限為3個月,參考收益率約為2.9%,此類票據能較好地吸收外匯佔款,但又不至於釋放收緊銀根的訊號,所以此舉措能有效控制熱錢之餘,亦依然留有貨幣政策放鬆的空間。

另一方面,近期關於人民幣匯率波幅區間將由目前的1%擴闊至2%的傳言四起,不過回顧上一次放寬區間已是2012年4月16日,由於2012年上半年開始人民幣匯率趨於穩定,所以政策當局選擇於匯率波幅較小時放寬。惟今年初至今人民幣升值情況持續,累計升幅已達1.6%,所以筆者認為當市場對人民幣升值期望逐漸減退而匯率站穩時,人行才再次放鬆波幅區間,方為上佳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