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基金 | 2012-12-12 05:00

市場洞察 譚慧敏

亞洲人傾向投資本地薑 宜多元化

對於投資者而言,「不要把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似乎是最基本的理論。但實際上,雖然分散風險的道理眾所周知,但由於海外潛在的匯率風險以及昂貴交易成本,投資者還是傾向於將大部分資產集中在自己最為熟悉的本地市場。

這就是所謂「本土偏好」現象,幾乎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有調查顯示,北美投資者的資產當中約有75%為北美證券,而歐洲投資者的組合則有六成為歐洲證券。至於亞洲投資者,「本土偏好」的情意結似乎更加嚴重,亞洲證券在投資組合中所佔的比重高達85%。

政府限制資本流動、交易成本、流動性考量、匯率波動、政治風險、信息不足、稅率偏高、語言和文化障礙等,都是投資者不願涉足海外市場的因素。但也有其他因素會對「本土偏好」產生影響。

一項由歐洲學者所作的研究指出,投資者的「本土偏好」程度似乎與個人特性有關。研究發現,過往投資經驗越豐富以及教育程度較高的投資者,「本土偏好」程度通常越低,資產分散程度則越高。

此外,投資行為學的相關理論認為,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容易相信對自己所熟悉的資產類別擁有資訊優勢,因而「本土偏好」的程度一般較高。

筆者認為,投資者應當維持理性的態度,盡量克服上述「本土偏好」。這是因為不同資產類別與地理區域的風險回報特質都不相同,與本土市場的相關系數可能較低,甚至為負數,有助投資者降低部分下跌風險。

以過去10年的歷史表現為例,亞洲(日本除外)市場雖上漲達2.9倍,但卻面臨巨大的波動風險。亞洲(日本除外)市場不僅在10年中錄得近20%的年率波幅,而且在2008年環球金嘯爆發至2011年期間,表現全球墊底。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果在亞洲股票以外,再在投資組合中加入美國股票、新興市場債券、美國債券、高收益企業債券、商品、房地產投資信託等不同資產類別,雖然整體組合的回報會較單一的亞洲股票略為遜色,但波動幅度亦會大幅減輕,令組合的風險回報特質獲得顯著改善。

總括而言,雖然「本土偏好」屬於全球普遍存在的現象,但這並非是投資者的最佳策略。亞洲投資者應當將視野拓闊到本地市場以外,透過投資於不同地理區域、行業、貨幣及資產類別,改善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調整後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