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中國 | 2012-12-10 05:02

康禮賢(Mark Konyn)

摸清經濟改革對中港不同啟示 定投資策略

最近中國股市創下近四年新低,上海股市指數更徘徊於十年前的水平。內地投資者的入市意欲淡薄,反映當局提振股市的舉措至今尚未奏效,亦未能刺激國際投資者的興趣。政策官員試圖刺激投資意欲,包括推出稅項減免及其他與交易成本相關的寬減,但都無功而還。然而,市場的亮點之一是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產品和基金,這些產品讓內地企業的附屬公司以離岸人民幣集資,並使資金回流國內作本土投資。

對持有國際貨幣的投資者來說,現時以人民幣計價的離岸投資產品不多。因此,部分累積存款近乎必然會流入RQFII基金。此外,在RQFII計劃下,現時於內地投資並於香港上市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均能以港元計價,從而把非人民幣資本投資於國內。對個別機構投資者來說,他們本來不擬或不能持有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但現時可透過買入交易所買賣基金而投資內地。這個情況使中國的投資經理可與國際經理直接競爭,而後者一直主導中國投資市場。

RQFII令本土基金經理可與國際競爭

RQFII取得初步成功,在11月初廣泛帶動投資氣氛,有報道指現時的700億元人民幣額度將進一步提高至2000億元人民幣。由於目前內地的投資意欲低迷,因此當局推出措施,以擴大中國貨幣和本土資產的國際投資者基礎,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而且有利國內的資產管理業。根據以往經驗,內地的投資策略和基金供應均由少數國際經理主導。現時內地公司仍未作好準備以擴展外國市場,而且未有明確的渠道和刺激因素作為支持。RQFII為本土公司提供一個更公平的環境,使其可與國際經理直接競爭,後者早前已獲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額度,並具有投資往績。

國際A股市場 回應中央舉措有不同

外國投資者主要透過在港上市的中資股,涉足內地市場。事實上,國際投資者熟悉本港股市,儘管經歷連串環球和地區拋售潮及經濟危機,本港股市多年來仍是一個可靠的投資平台。過往投資者注視在滬港兩地上市的股份差價,追蹤其估值溢價或折讓。這些數據能有效反映相對的需求,可作為投資兩地市場的指引。現時內地的投資氣氛薄弱;但另一方面,國際投資者的承險意欲升溫,帶動本港的中資股在年內上升,因而令兩地市場的估值變得非常接近。預期中國的經濟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能讓資金自由進出內地,但現時仍未到達估值普遍相等的階段。投資者應把握現時的狀況,並預計經濟改革對滬港兩地市場的啟示,將有助了解目前的趨勢和作出投資決定。

以面值計,市場動態反映A股較本港的同類股份便宜,而上海的股價亦落後於香港。兩地估值相等的情況並不常見。另一種分析角度是比較中國與環球的流動資金狀況。在過去18個月,內地透過收緊信貸推行緊縮貨幣政策,從而遏抑過剩的游資,以及2008年和2009年刺激經濟政策所引起的投機活動,而後者旨在抵禦環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然而,當局在近期收緊貨幣政策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從銀行體系存款流往股市的資金亦因而受限。

RQFII大開 或為港股沽貨訊號

相反,香港面對美國聯儲局多項刺激需求的措施,例如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和量化寬鬆措施。最新推出的第三輪量化寬鬆再度觸發「熱錢」流入本港,從香港金管局需入市遏抑港元兌美元的價格,以捍衛聯繫匯率可見一斑。

因此,游資狀況的分別正好說明為何內地股份的溢價逆轉。同時,內地官員致力吸引國際投資者投資內地市場,包括調高兩項QFII的額度和推出RQFII。隨著資金可更容易直接投資於中國,加上現時內地投資者的意欲疲弱,內地股份未能維持溢價,甚至會有折讓。然而,這個情況應不會持久,而且可能是本港股票的沽售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