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人民幣 | 2013-05-16 05:00

李振豪

發展人民幣拆息定價帶來的優勢

早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會積極討論有關利率、匯率和證券改革,市場預期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在「十二五」之後有可能加快。人民幣是全球匯市焦點之一,各地區都想染指其中,而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香港,在背靠祖國的地利和完善的金融法律平台下,已先嚐「頭啖湯」,可是步步進迫的新加坡、台灣和澳洲,甚至倫敦,都力爭地域性領導地位。因此,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在不進則退的環境下,香港財資市場公會在4月26日宣布,將在6月推行全球首個離岸人民幣拆息定價(CNH HIBOR Fixing),而金管局亦會放寬部分監管作配合。究竟拆息定價對人民幣國際化有何幫助?而對本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又有何幫助?

利率自由化的雛型

根據《費沙理論》,匯率和利率是有關係的(當中包括預期通脹的影響),而自由浮動和兌換的貨幣必然要有利率自由化配合,否則會帶來國際性對沖的機會,藉此影響本土的經濟發展,甚至帶來經濟危機。因此,人民幣在國際化的步伐中,利率自由化是其中一項重要基礎。現在國內的利率部分仍是行政主導,透過指標性利率加上浮動區間以作管理,但在離岸市場如香港,CNH是由市場供求主導,可是利率仍是受制於國內的影響,因此部分投資者受惠在岸和離岸利率差價,即當兩岸匯率相差百分比低於利率差額時,投資者便可把以較低利率借入的人民幣,再存放在較高利率的人民幣戶口,以賺取息差,令本港人民幣資金流難於管理(數年前有港人在港兌換人民幣後,再以現金在內地開立戶口以賺息差);而且受管制的利率在高速轉變的利率市場下,仍對投資者或金融機構帶來一定程度的利率風險。

有見及此,離岸人民幣拆息定價除可協助金融機構對沖其風險外,在市場力量的主導下,利率走勢較容易掌握。在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可控或可預期的平台成熟後,金融機構才有空間發展借貸和利率相關的金融產品,如點心債和人民幣票據或借貸。當然,中央選擇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其中原因,是我們健全的金融平台,希望藉此形成利率自由化的雛型,以便日後推廣至國內金融系統。

人幣利率掉期和離岸債券料先試先行

離岸人民幣拆息定價可協助發展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其中CNH利率掉期合約和離岸債券市場相信是先試先行的項目。所謂利率掉期其實很簡單,主要概念為把「己所不欲」的回報或風險,「施於」其他投資者。例如某公司發行了浮息債券,面對的風險是相關利率上升令利息成本增加,同時某銀行由市場吸納大量人民幣定期,支付定息的風險是利率下降,令付出利息變相增加了。CNH利率掉期合約的成立,可以把雙方不想面對的風險轉嫁給可承受的一方,如以上例子,公司可以在掉期合約作為「定息支付」的一方,而銀行為「浮息支付」的一方,即每期公司要把定息支付給銀行以作定期利息支付,而銀行把浮息支付給公司以抵消浮息利率的付出。經此轉換後,公司便成為定息支付而不用擔心利率上升帶來的風險,相反當利率下降時銀行便會付出比定期較少的利息。大家應發現當利率變動時總有一方受惠或受損,這便是對沖風險的功能了。因此,透過掉期合約控制利率風險,此舉有助金融機構發展不同借貸形式和債券市場,如吸引更多海外機構在港發行點心債,或發展其他人民幣相關的掉對證券等。筆者相信香港以國際財富管理中心自居,發展多元化人民幣產品和領導產品創新,才能在這洪流中鞏固我們牛耳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