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理財方案 | 2013-05-08 05:00

林柏富

談資產配置

隨著歐美市場趨向成熟,加上歐美和日本政府對市場作出量化寬鬆的金融政策,令到市場充滿源源不絕的流動資金,市場投資焦點已轉向高回報及風險較高的亞洲市場。熱錢於近年不斷湧入亞洲而導致部分亞洲資產類別的價值急速上升,原因是這些亞洲國家正在實現高速的經濟成長階段,人均收大和國家的生產力也大大提高,這些亞洲國家有著能持久發展的各種基本因素,如低房地產價值,低工資,低租金以及低通脹等,資產價值因經濟發展便漸漸地上升,整體市場經濟動力也有可能改變,如市場未能即時承受成本上升而帶來壓力,投資者沒有及時調整投資政策,或會令其投資組合增加下行風險的機會。因此,投資在高速經濟發展的亞洲市場和多不勝數的產品類別,選擇投資於不同亞洲國家中,實施有效的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是平衡風險及回報的重要策略,也是投資者必須因市場轉變而即時應對的投資技術之一。

自亞洲金融風暴後,投資者應知悉當市場一旦大幅逆轉的時候,單一資產類別,特別是啤打(Beta)系數高的類別,跌幅會相當顯著,投資者很大可能蒙受巨大的損失。有效的資產配置能把風險分散,如市場的啤打(Beta)系數是1,要是投資工具「A」的啤打系數是超過1的話,「A」的波幅將比市場為大;要是投資工具的啤打系數是低於1,啤打系數的波幅相對市場為少;投資者需要清楚明白到減去風險調整後(Risk Adjusted Returns)的實際回報。

資產配置是指因應投資者個別的可承受風險和投資目標,把投資分配在不同類別的資產上,如股票、債券、房地產及現金等 。正因不同類別的資產在不同市場上的運作也盡是不一樣,所以其回報和所涉及的風險亦各有不同。因此如何靈活地運用策略性的資產配置以達至組成優化投資組合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市場上一般可利用量化的數學模式來處理,而近20年以來,已發展至可運用電腦作計算。Markowitz和William Sharp就曾在不同年代中,憑藉這門學問而獲得諾貝爾獎項的。

資產配置的概念源自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Markowitz於1952年發表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理論建基於混合資產的投資組合建設,能在配置比例的安排,以數學運算模式來處理個別資產和分配的比例,以提供最佳回報及計算最低風險的組合(Optimization Theroy)。上述理論主要意義為「於總風險相同時,相對上可獲得最高之預期回報」或「預期回報相同時,相對上總風險為最低」之投資組合。預期回報是指在單一投資市場(market)或單一投資工具(Sector)或單一投資項目上的預期回報,投資必定考慮到風險與回報比例,投資者應先了解自已本身所能承受風險的程度是與別人不同的;遇到不同的風險點時,在每一個固定風險系數中,都有一個投資組合比例,可以達致最高預期投資回報率,這些不同風險系數中所伸引到最高回報率所組成的投資組合配置比例,把每一最高回報率所組成的投資組合配置比例串連在一起,這條曲線就是指有效邊界線(efficient frontier)。如投資組合位於有效邊界之下,便不是最優化的組合,因這些組合的配置比例,根本無法在同一風險水平下,提供足夠的預期回報效果。若投資組合位於有效邊界線的右方時,可以說這組合的配置比例,不算得上是一個最優化組合,因他們要承受較大的風險才可達致預算中的相同預期回報。所以最高預期回報率所組成的投資組合配置比例必定處於有效邊界線之上。

因編幅所限,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