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13-04-30 05:00

良言共享 王良享

通縮來臨 查無實證

近期金價大跌,成因眾說紛云,筆者認為是宏觀基金及對冲基金找尋可沽空對象所致。至於為何是黄金,可能是因為它的流動性有限,較容易推動價格。市場有分析則認為美國將會面臨通縮而不是通脹威脅,既沒有通脹,就不須買黄金對冲通脹風險。

美國做了三個半QE後,美國通脹事實上並無惡性上升,(美國二月份的個人消費支出平減物價指數是 1.3%,只是聯儲局的通脹目標 2.5%的一半) ,反之,因為歐債危機與中國硬着陸風險持續交替,形成投資市場對美國金融資產的依賴,令美滙反彈,減低輸入通脹,間接壓抑通脹。

美國政府通過買債,將現金交給債券最大持有者,即銀行及金融機構,但銀行在過去四年內不停地要為新的巴塞爾三期準則作風險調控,不敢放寬信貨標準,不敢不保存較多短期頭寸,於是將賣債所得「現金」以剩餘儲備方式,放在聯儲局帳內,因此縱使在 QE下,聯儲局共買債兩萬三千億以上,銀行存放回聯儲局的剩餘儲備就有一萬五千多億。既然貨幣流通速度並沒有大幅增加,通脹並無相應加速。因此,縱使聯儲局於明年停止買債,亦不會造成市場流動性大幅收緊。

另一個通脹不上升的原因是美國勞工市場反彈乏力,引致工資增長幅度偏少,金融海嘯前,美國平均時薪的同比增幅為3.3% ,但自2010年至今,時薪增幅平均只得 1.9% ,與生產力增幅相若,企業成本並無因此回升,減低製成品「起價」的壓力。

在金融海嘯以後,「去槓杆化」成為全球焦點,無論政府、企業或個人都被視為必須「去槓杆」的對象。因此,在歐洲及美國,個人消費反彈不快,企業推延投資項目,政府推行節支成主流,通脹率自然低。

中國於 2008年底推出四萬億人民幣救市方案,再加上省、市政府對基建的巨大投入,原本是推動通脹上升的大因素,但中國與一眾亞洲央行收放得宜,加息加存準率,收緊及時,控制惡性通漲。

2012年前五年,亞洲增長平均達7.5% ,每三年半就創造出一個德國經濟,由於商品價格下跌,令亞洲區通漲短期回落,卻並非長遠趨勢,亞洲及新興市場持續上升的通脹將輸出至歐、美,環球通縮來臨之說並無足夠實證基礎。

通脹回升時,股票仍為資產配置首選。金融海嘯嚇怕股民,央行印鈔拖低實質利率,令股市風險溢價長期高企,高派息股票如房地產信託成為龐兒,此趨勢短期不會逆轉。對增長過度憂累,加上商品價格下跌,令商品類股票出現吸納機會,石油與天然氣股票長期可抗通脹。中國通脹現正處於周期性低點,將來通脹回升,央行可能進一步讓人民幣加速升值,適當人民幣資產亦可對冲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