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MPF | 2013-04-27 05:00

曹偉邦

50歲應進行強積金檢討

如果讀者經已50歲或快將50歲,但從來沒有檢討過強積金投資組合,這並非稀奇的事,因筆者身邊的確有不少這種人士。他們不一定是懶,更大原因是忙,因50歲前往往是事業的高峰期,同時又要兼顧子女學業,未能抽時間為退休生活作出準備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步入50歲後,成員的風險承受水平開始出現明顯變化,特別是事業可能開始步入穩定期,工資增長空間相對過往可能較低,而距離退休年齡也越來越近,太高風險的投資不一定再適合。除此以外,這年齡也可以說是成員於強積金投資的分水嶺,因成員透過強積金累積了十多年的退休財富,而未來仍有十多年的儲蓄及投資路要走。因此,成員應該把握機會,檢討強積金投資組合過去表現,同時為未來十多年制訂退休投資大計,從而提升退休保障。

自強積金成立至今,如果成員一直以來也以強制性入息上限水平進行供款,連同僱主的供款部份,十多年下來也累積了一定數量的金額。即使期內出現了多次投資市場風暴,包括科網股爆破、沙士以及環球金融海嘯,但在平均成本法的幫助下,強積金投資組合正常而言應該取得正回報,那麼所累積的供款金額也有約三十萬之數。在制定退休計劃時,應該將投資組合累積的金額與儲蓄目標進行比較,而剩餘差距扣減預期的投資回報,便是未來十多年的新儲蓄目標。

在檢討投資組合時,首先要了解現時投資組合的表現是否合格。即使投資組合錄得正回報,也不代表投資組合表現理想,更重要是與同類型的強積金基金進行比較。一般而言,以一年、三年及五年表現作出比較,便可以簡單地得知基金的表現排名。最理想的情況,便是成員能夠從不同時段分析基金的表現,而這可透過基金的年度表現進行比較。例如於08年金融海嘯期間,基金表現仍可傲視同儕,便可反映基金經理具備一定投資功力。如果過去五年的年度表現也在市場平均水平之上,或多或少可反映該基金的管理方式得到市場認同,儘管成員不能忘記「過往表現並非未來表現的指標」這句金句。如果在檢討投資組合時,這基金仍然符合成員的風險水平,便應該保留於投資組合之內。

除了表現以外,基金的收費水平及開支比率也值得留意。如果基金的收費水平偏高但表現平平,成員便應考慮此基金是否理想。雖然收費並非挑選基金的唯一準則,但由於收費水平太高始終會對表現構成影響,那麼表現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挑選收費較低的基金也是合理選擇。

過去的已成過去,成員如果發現投資組合的表現未如人意,也不要心灰意冷,因仍有十多年時間作出修正,但謹記不應鋌而走險,退休投資組合應與成員的風險水平大致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