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外匯 | 2012-11-28 05:00

王良享

IMF外滙儲備報告的匯市啟示

上周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公布一分於八月底確認的研究報告,在報告的附錄 III.4有關擴闊「全球外滙儲備成份報告」(COFER)儲備貨幣覆蓋面中,IMF說明將會獨立公布澳幣與加拿大元在環球中央銀行所持外滙儲備的總量。雖說澳幣與加元一早已被納入在 COFER報告的「其他貨幣」一欄中,但IMF 此擧仍其象徵意義,亦幫助解釋為何過去四年中,縱使金融市場時有發生「避險潮」,貫性被視為「風險貨幣」的澳幣與加元的滙價都沒有下跌,相反卻隨着基本金屬及能源價格反彈而出現強勢。

COFER報告指出,自2001年至本年六月底,美元佔已分配外滙儲備 (Allocated Reserve) 的分額從 71.5%下跌至 62%,而「其他貨幣」分額則從 1.3%上升至 5.3%。雖然美元份額減少有大部份原因是美元匯價下跌 (美滙指數期內下跌約20%) 引起,但環球央行並不着意要將美元外儲成份提高至 70%以上卻是事實。更值得注意的是,至 2012年六月底,「其他貨幣」在已發展國家央行儲備共 1366億美元,佔總已分配儲備 4.3%﹔「其他貨幣」在發展中國家央行儲備共 1735億美元,佔總已分配儲備 6.4%。數據反映發展中國家更有興趣將儲備分配至「其他貨幣」當中。由於中國外滙儲備成份並無向 IMF透露,所有COFER報告的外幣成份並不包括中國,但若依據中國證券期刋 (China Security Journal) 於 2010年透露,外儲中美元佔 65%,歐元佔 26%,英鎊佔 5%,日圓佔3%計算,「其他貨幣」佔中國外儲只約為 1%,大有增加的空間。

外滙儲備貨幣的增加,除因為央行進行「主動管理」買入儲備貨幣外,亦因為央行為避免本幣滙價升值太快而於市場買入外幣。但央行買入此等貨幣可能是為了釘緊本幣與某大貿易伙伴的滙價,不願長期持有,明顯的例子是瑞士央行在買歐羅支持歐元兌瑞朗於 1.20以上後,亦需間中買進「其他貨幣」、沽歐羅,減低過份集中的歐元比重。20世紀初,英鎊佔環球外儲70%以上,現在只佔 5%,除因英國殖民地陸續自主外,亦因英國在環球貿易量比重急速下跌。新興市場掘起,美國貿易比重下跌,資源富有地區因基建需求刺激貿易額快速上漲,其貨幣需求自然上升。

1995年,10年期美國國庫債券殖利率為 7.8%,其後5年,美國季度GDP增長最高達 8%,平均為 3.9%,美國有財政盈餘,其國債AAA評級穩如泰山,當時美元作為外儲,絕無懸念。但今天美國主權評級己被標普下調,美國增長勉強才攀到 2%,央行為免過度集中美元,買澳幣,加元等仍為 3A評級國貨幣作外儲當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