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MPF | 2012-11-09 08:00

基金數據不放行 縱有自由又怎行?

消委會上月中發表對全港五百幾隻強積金的表現與收費調查,發現兩者不成比例;固然,收費遠高於外國水平已不在話下。在下早已多次批評積金制度,這點稍後再談。然而隨着半自由行已經實施,迫切的問題是基於什麼去「轉會」,此乃本文重點所在。

在下假設自己沒有彭博等報價系統,模擬一般普羅百姓,只從網上找資料作分析。不管非牟利的香港投資基金公會還是知名度較高的積金快線,皆僅得某些年數的表現,而無全期報價;前者僅報過去三年的回報,作用不大,後者的PDF檔案則全部加密,無法抄出數據(在下當然有辦法,但一般人則要逐粒數自己「扑」入機),很不方便。至於強積金的始作俑者積金局,網頁僅列出過去12個月的基金價格,格式顯然是阻撓(discourage)一般人作時序分析。請問當局,縱有得揀又有何意義?積金局答不到。

風險計法無法查證

消委會的統計是較齊全和透明的,首先,五百多隻的強積金表現和收費綜列一版:http://www.consumer.org.hk/MPF/201210/Table/CCMPF2012.htm,大家不妨先上網一看。本文首半的分析都基於此,因為起碼這是非牟利機構,數據有公信力,兼且算是全面。

然而,雖然回報有分一、三、五、十年,但風險則僅一數據,計法與年期皆語焉不詳。畢竟其關注點在於收費,回報與風險間的關係似非其調查重點。在下周初曾致電該會,對方着本人先發電郵。隔數日後收到「確認收到電郵」的通知,至昨晚仍不了了之。

既然風險計法無法查證,現先只集中於其回報數據做些分析。其數字截至今年中,雖然基金總數有523隻,但要十年前也有數據者(即十年歷史),則僅剩半254隻。按官方的六類劃分,可見這六類基金分別在過去一、三、五、十年回報其實甚為參差;而情況在股票及混合兩類風險最高的基金尤為明顯【圖1,回報是扣除所有收費的】。

首類股票基金又再細分六類,驟眼所見,選哪地域的股市(所謂選股)會有分別,但更關鍵的還在以啥年期計。或曰,是賺是蝕,何時持貨何時不持才是重點【圖2】。

混合基金雖然混雜了股票與非股票資產,但觀【圖1】,整體表現還是較似股票基金。大家有否發現,金管局的外滙基金雖僅兩成上下是股票,但其是否見紅還看環球股市。由此可見,混合基金也有回報對持有期甚敏感的現象;股票比例大些,只是賺時多些、蝕時也多而已【圖3】。

基金界從自身利益考慮,為了方便管理,當然勸人減少換馬。但從不管持有這兩類的什麼基金都好,持有一、三、五、十年的分別原來是如此之大,聽其言不換馬的後果,就是眼光光看着回報載浮載沉;即使十二年過了亦依然如是。

......

(節錄)

**讀者欲閱讀以上完整全文,可登入用戶版或訂閱《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