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宏觀分析 | 2014-07-21 05:00

Karsten Junius

成衣業供應鏈危如累卵

放大圖片

部分低成本製造國的工作環境惡劣,加上意外頻生,導致愈來愈多西方消費者高呼要求改善紡織及成衣工廠的社會問題及工作環境。除非這些公司的業務模式加入可持續發展元素,否則就像紙牌砌成的屋一樣,脆弱不堪,經不起風吹雨打。

慘劇暴露惡劣工作環境

一家公司若要取得長遠成功,必須要建立以社會責任、保護環境及有效企業管治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企業文化。過去,商界在這方面多有不足,尤其是紡織及成衣公司,其業務大多依賴新興市場國家的綜合供應鏈。

近期發生多宗工業意外,例如2013年孟加拉首都達卡附近一棟八層高大樓倒塌,導致1138人死亡,超過2000人受傷,以及達卡市郊Tazreen紡織廠一宗火警奪去超過100人的性命。這些慘劇正正提醒我們現代的供應鏈其實危機四伏。

全球化,加上成本和定價壓力,令企業及商業活動的界線變得模糊。以往企業只需謹守本業,但現在不一樣,愈來愈多企業需要把生產外判至工資低的發展中國家。以運動用品製造商為例,業務焦點便漸漸由製造運動產品轉為大力集中於市場推廣,幾乎把生產全部外判給合約製造商。部分鞋履和成衣製造商在多個國家有逾千供應商的情況亦非常普遍。然而,這種業務策略雖然有生產成本較低的好處,但亦隱藏不少風險。

因為不論產品是誰製造,在哪裏製造出來,消費者以至一般普羅大眾依然視這些零售公司為產品的最終責任人。因此,運作順暢的可持續供應鏈對成衣公司的商業命脈至關重要。

落後國家生產壓低成本

供應商最關心的問題又或挑選外判製造商的首要條件是成本。因此,供應商所在國家的成本一旦上升,來自股東的壓力會促使成衣公司優化及同時精簡其供應鏈,從而加劇供應商所在國家的競爭。

成衣業持續出現競爭壓力,驅使企業把生產工序遷往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甚至較不發達的地區。以孟加拉為例,當地紡織業便佔國內生產總值10至15%,提供約400萬個就業機會。

目前,中國/香港的紡織品供應佔全球供應量的重大比重。其他主要生產地包括孟加拉、越南及土耳其等發展中國家。未來,境外紡織品生產的熱門國家還包括北韓、埃塞俄比亞及墨西哥。

雖然改善工作及生活條件的責任往往超越大型成衣公司的控制範圍,但愈來愈多人要求這些公司積極改善上述條件。這不僅僅是道德上的考量,最重要的是對公眾而言,社會不滿引起的爭議最終會被視為品牌成衣公司的失敗。一家公司惹起爭議的風險和程度,都對投資者有切身關係,因為有關風險可能對該公司價值的增長構成負面影響。

公司未能採納可持續發展的業務守則,未必會在短短數年間影響到公司的價值,但長遠來說,該公司不單可能在不利情況下營運,例如形象及品牌受損,亦會影響營運上的風險,例如其生產方面的靈活性及效率。

難持續發展有損競爭力

瑞士嘉盛銀行進行的可持續發展分析,談論公司如何有效應付上述挑戰以及充分利用相關機會,並分析公司在面對採購市場工作環境惡劣的風險時,如何利用策略、目標及表現有效地處理該等問題。

一般來說,那些最成功的公司不單為低勞工及生產成本建立了一定程序,更顧及其他因素,當中包括要求供應商參與採購程序,為他們提供所需支援以達到工作及安全標準。而我們的可持續發展分析還會研究其他重要準則,如原材料採購(尤其是棉和皮革)、產品安全(包括使用有害物質)及產品的碳足跡(在製衣業,約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在製造原材料時產生的,一半的二氧化碳是在製造過程中產生的)。

經過整體評估所有被視為相關的可持續發展因素後,我們發現在管理方面,可持續發展低於平均分的公司主要是零售商及奢侈品公司。而其他達標公司的業務基礎比其競爭對手穩固得多,不像紙牌屋,經得起風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