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MPF | 2014-06-20 05:00

余天佑

退休投資莫停步

放大圖片

Alex早前碰上實習工作時認識的一位舊朋友Sam。Sam早年北上發展貿易生意,東奔西跑,未有為個人退休定下目標,年屆50才驚覺距離退休日子不遠。

不少較年長一輩像這位舊朋友,對退休的概念模糊。筆者公司的研究報告指,美國每1000名年齡介乎55至65歲的長者當中,約三分之一不清楚退休後需要多少積蓄才足以應付基本生活開支,更有超過四成人沒有開始計劃退休的念頭。

4%定律存漏洞

對許多人來說,思考籌劃退休是個大難題,要回答「幾多錢才夠退休」的確不易。以往業內人士曾提倡「4%法則」,意思是打工仔在退休前透過股票、基金等工具組成投資組合,退休後將每年生活開支維持在戶口結餘的4%以內,便可支持晚年的生活。

然而,這樣的法則忽略了資產組合的價值會受市場波動的影響。如果退休人士不理會市場狀況和投資組合價值,堅持年復一年提取固定金額,他們便很可能在市況差的年度,提取了佔總資產值比例過高的金額。經歷2008年的金融海嘯,證明大市的變動往往難以預計,這套方法亦逐漸被摒棄,加上在通脹的影響下,打工仔退休前累積的財富在退休後可能被蠶食縮水。

再者,退休年期愈長,醫療開支理論上隨年齡而上升,換言之退休後的開支應逐漸增加,而非固定;如果單單跟從4%定律,我們每年能使用的金額會隨年月增長而愈來愈少。

退休計劃的「4Cs」

可以提早計劃當然好,對於尚有十年八載便退休的人士,筆者想起公司退休研究部門曾經將看似複雜的退休規劃過程演繹為簡單的「4Cs」概念,或許可以用來借鑒。

「4Cs」是廣泛用以鑑定珍貴鑽石的標準,不過在退休計劃中,「4C」的含意則有點不同。第一個「C」-清晰度(Clarity),顧名思義就是要釐清現況,將各項收入和開支羅列,就將來的生活提出一些基本問題,梳理個人財政狀況;第二個「C」是指舒適度(Comfort),思考自己理想中的退休生活方式會是如何;第三個「C」是生活成本(Cost of living),計算這種生活方式連同通脹等外圍因素,所需要的成本是多少。

而第四個「C」是確定性(Certainty),如何因應不同環境在退休計劃上作出反應,像人口老化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壽命延長所引伸的生活及醫療開支,將影響退休部署,相比拿著一筆固定的金錢過退休生活,在退休後繼續尋找收入來源是更為有效的做法。

市場上有部分退休服務供應商可給予成員在退休後提取權益的彈性,能配合應付日常開支所需之餘,亦可讓資產滾存投資於具增值潛力的產品,賺取額外的收益。所以退休投資不只限於退休前,退休後仍需為資產作適當分配,為退休生活增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