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分析 | 2024-07-22 05:00
Liz Ann Sonders
試想今年初,兩名策略師站在俗稱的辯論台上,其中一人宣稱股市將在上半年大幅攀升,另一人則揚言股市將出現大幅調整,而最終兩者都正確。今年我們可看到美股的雙重情況,一是指數層面的表現,二是表面之下的現象。
美股短期整固中期續勁
今年,市值最高的少數股票顯著領先,大大掩蓋市值加權指數下指數層面的表現。另一方面,表面之下卻有大量暗湧及交替調整。市值加權指數的表現受到少數超級巨型股的影響,在歷史上算不上異常,但當市場「其他股份」嚴重落後時,集中風險就會成為較大問題。
自本世紀初以來,市場廣度與價格明顯背道而馳的例子並不多。不過,1990年代曾多次出現類似情況。事實上,在貫穿1990年代的例子中,市場廣度遠遠不及近期。借鑑1990年代經驗,我們預計短期內指數表現或會有所整固,但6個月後的表現將依然強勁。標普500指數已將近連續18個月沒有出現2%的單日跌幅,預計近期可能出現調整。回顧歷史上如此長時間的案例,標普500指數一般會在2至3個月後交易價格走低,只有兩次是例外。
2021年市況或重現
大眾常常把最大型的股票與表現最佳的股票混為一談,其實兩者並非同一回事。此外,可能令人意外的是,今年表現最佳的前十名個股中,有3間公司並不屬於科技行業,而是公用事業,這有賴AI熱潮第二階段的普惠,以及美國能源網絡的逐步建設。
展望未來,值得關注的一大風險是,上述成份股與指數層面的表現會否持續背道而馳。如果前者表現更加疲弱而後者表現更加強勁,則代表2021年的環境可能重臨。隨着標普500指數今年多次創下新高,成份股高於50天移動平均線的比例出現下降,這與2021年下半年出現的情況類似,而事後看來,該情況準確預示當時的市況無法再支持指數水平,從而導致2022年的熊市。
即使是強勢牛市,期望每隻成份股於下一刻就創出新高不切實際。事實上,回顧2021年,即使指數一直飆升,標普500指數中亦從未有一日有過半數成份股創下52周新高,畢竟這類強勢市況往往屬階段性質。有鑑於此,我們不妨留意有多少指數成份股跌至新低,而不只是分析未能創出新高的比例。
表面之下見熊蹤影
今年市場的雙重情況對被動投資者有利,原因是他們主要關注指數層面的回報。目前各種大型指數尚未出現調整,但在表面之下,熊市規模的跌市已經出現。當然,如果市場調整或熊市能以「較理想」方式出現,今年的市況將會成為一個範例。不過,若表現分歧持續到下半年,指數層面將累積一定程度的整固風險。雖然這些情況似乎對牛市沒有迫在眉睫的致命影響,但我們認為,若希望音樂繼續,接下來需要有更多成份股加入派對。
嘉信理財高級投資研究専員Kevin Gordon,對此文也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