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前頁列印

2024-07-02 07:00

【信報月刊】TPG孫強:香港缺發展高科技土壤 —— 呼籲力保金融中心競爭力

放大圖片

【本刊記者李俊杰、總編輯鄧傳鏘】上世紀九十年代,投資家孫強從華爾街回到香港,見證香港憑藉全國獨一無二的國際地位,在金融上深度參與改革開放,貢獻國家。近年香港大力融入大灣區,大灑金錢發展創科,孫強甚有保留,強調香港缺乏發展高科技土壤,只有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才能保住核心競爭力,也最能幫助國家。

「我九十年代初就到香港定居,是你們所說的『新香港人』。」能操流利廣東話的孫強為最早一批從美國回流到香港從事金融的中國人,現為TPG集團中國區董事長。如今年近七十,仍然每天工作十多小時,頻繁來回亞太各個地區談業務,魄力不輸當年。

「Never make the same mistake twice」也適用於香港。香港近年大力探索創科產業,亦要全力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積極貢獻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然而,曾經投身自己不熟領域而遭遇失敗的孫強直言,香港缺乏創科土壤:「轉型不能從天而降,核心競爭力也不能一日建成。」

「矽谷從1960年代開始積累到現在,附近有UC Berkeley、Stanford、CalTech等高等學府,而另一個創科中心波士頓周邊也是Harvard、MIT等大學林立,所以這兩個地方才能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的創新中心。」但是,「美國人可以在車房創業,租金昂貴的香港哪來車房?」孫強笑言。作為金融人士,他知道香港的核心競爭力始終是金融,「香港實際上應該對標紐約、倫敦、蘇黎世等金融中心城市」,儘管它們沒有新創的AI企業,但不妨礙這些城市的國際都會地位。

「香港低稅及資訊流通,亦有國際金融人才,更是接通內地的橋樑,這一點新加坡自愧不如。內地以前有上海,但疫情封城後香港成為中國獨特的對外窗口。一國兩制、普通法、講英文的白領階層,是香港最大的優勢,也是國內缺乏的。香港應該用好它的金融中心及中國窗口的定位。」孫強特別強調香港對比內地其他城市的比較優勢,「香港在做加密貨幣,其中有科技元素的原因,但加密貨幣本質也是金融,不是科技」。孫強分析,內地目前更需要香港的金融服務。

當下,香港的發展似乎陷入路線之爭,一條是跟國際交往、維持國際特色,另一條是全面融入大灣區,跟內地學習。「照抄內地是錯的!學得跟大灣區一樣,香港失去了它的特點、核心競爭力,那大家為什麼還要來香港?況且,學內地,香港能比深圳、廣州、上海更地道嗎?」孫強有書生直諫的膽識,甚至不諱言香港正在失去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說到底,做人做事就是要認清定位。一如孫強創業失敗後的痛定思痛:「以前種玉米、土豆,現在讓農民用我的種子和方法來耕種大米,我專注做管理,包括品牌及營銷。」他大刀闊斧幫黑土地集團「瘦身」,如今規模比以往小,團隊只有十幾個人,但已有盈利,往精品農業發展,「連日本前總理也稱讚我們的大米好吃!」

原文請閱7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訂閲揭頁版
下載Android揭頁版
下載iOS揭頁版
訂閱印刷版